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亮点赏析

时间:2022-10-30 09:40:48

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亮点赏析

摘要: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体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合唱首次被纳入比赛项目,并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新颖的音乐作品选材、独特的民歌风格、音乐与社会和谐的比赛主题突出,以及歌手们良好的音乐专业素质,成为本届青歌赛最大的亮点。

关键词:青歌赛;合唱;亮点赏析

中图分类号:J64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031-02

2008年3月16日晚,“隆力奇”杯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鸣锣开赛。在本次大赛上,首次增加了合唱类别,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举行大规模、全国性的合唱比赛。此次合唱比赛亮点突出,不但表演形式丰富、题材新颖,而且演唱风格独特、选手专业素质惊人,充分展现了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和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丰富

近百年来,中国的合唱在学堂乐歌、校园歌曲、群众歌咏、队列歌曲、革命歌曲大家唱的基础上,从最初的齐唱或只有简单声部的合唱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现在,合唱艺术已经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和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并成为人们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合唱表演多注重于唱,却忽视了与内容息息相关的表现形式,这往往使观众觉得呆板和枯燥,即使唱得非常好听也难以吸引他们。而此次青歌赛的合唱比赛中,各合唱队则在不违背合唱艺术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在合唱的艺术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适当加入了表演元素、队形变换、舞蹈手势等表演方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合唱艺术的观赏性。此外合唱队还在化妆、表情、装饰效果、舞台灯光、伴奏乐器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进一步丰富了合唱的表现形式,取得了良好的视听效果。

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队在演唱《雨后彩虹》时,亮丽的裙摆犹如一层层花瓣,一抹玫红仿佛霞光,聚在一起编织成了一片天空,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48个姑娘们还化身为“挥着翅膀的女孩”,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使整个合唱给人以律动的美感。第二炮兵政治部选送的天大合唱队的演唱更是别具匠心,队员们演唱时将舞台上所有的灯光熄灭,黑暗中每人手执一只手电筒,营造出点点“繁星”,再加上空灵悠扬的歌声,给人别样的聆听感受。

二、音乐作品题材新颖

选题对于合唱比赛来说非常关键。选择一个题材新颖且适合合唱队的作品既有利于充分发挥队员们的演唱水平,又能为合唱比赛增加亮点。本届青歌赛中各合唱队演唱的作品不但纵横中外,更是贯通古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大都选题新颖,给人以崭新的听觉感受。

首先,原创新作视角新颖独特。如侗族大歌队合唱的曲目《冰雪无情人有情》,就是依据今年初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冰雪的动人场景而填词的新歌。演唱时,全体合唱队员在无指挥无伴奏的情况下,将旋律中的变化音演唱得准确无误,歌曲的力度变化也控制得细致入微,动情的歌声仿佛将观众带进了那激动人心的抗击冰雪现场。天大合唱队演唱的《春暖花开的时候》也是一首原创作品,也是献给抗击冰雪英雄们的赞歌。舞台上,合唱队员们将音色、力度和情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各个声部音色和谐统一,完美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春天的盼望和众志成城抗击冰雪的决心。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原创新作,唱出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唱出了合唱艺术的真精神。

其次,老歌新唱内容形式出新。本届青歌赛上的原创新作固然令人耳目一新,但经过改编和演绎的经典旧作也令人刮目相看。温州女子合唱队的演唱曲目《对鸟》,就是改编自温州乐清的民歌。为了将这首经典老歌表现得更具新意,合唱队专门请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家重新编曲,将原曲改变成有6个声部的合唱,并且在和声的表现形式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和声元素,使之成为一首难度较高的女声合唱曲。整首歌曲都是用乐清话演唱,具有

浓厚的地域特色。

三、民歌风格独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风格的合唱音乐,不仅是中国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也是世界音乐文化财富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届青歌赛合唱曲目的民歌虽然不多,但风格独特。特别是少数民族合唱队带来的民歌,更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原始神韵。

云南代表队“小水井合唱队”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合唱队,没有专业的指挥,也没有专业声乐老师的指导。在比赛场上,44名合唱队员既没有精心的装扮,也没有华丽的包装,而穿着自己编织的草鞋和自己纺织的民族衣服。演唱时,他们没有丝毫的掩饰与做作。他们的歌声和谐统一、宛如天籁,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淳朴美好。贵州侗族合唱队演唱的侗族大歌《五月蝉歌》是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原生态合唱歌曲,队员们独特的民族气质、爽朗直率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发音和独特的旋律,以及平行稳定的和声,给人清新和浑然天成的美感。更为突出的是该合唱队采取无伴奏、无指挥的高难度唱法,完美地展现了自己的歌声,令人感叹。此外,壮族民歌《黑衣壮的酒》、蒙古族合唱诗《蒙古靴》等合唱民歌,也展现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面貌,让观众充分领略了我国民族民间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音乐专业素质优良

合唱艺术既是一种古老的、 高雅的、具有很高形式美的艺术体裁,同时又是一种年轻的、发展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化的多声部声乐艺术形式。合唱作为多声音乐,它的和谐性、层次感,以及声部间的差异与交融与单声部独唱性民歌的线性美存在很大的差异。合唱最本质和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人对的声音的控制和对声音的造型--对声音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演唱的力度、速度与表情的把握方面,而对声音的“造型”则主要体现在声部的组合、音色的运用以及音区的选择方面等。合唱队能否充分地把握合唱的本质特征,是评价一个合唱队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本届青歌赛的合唱比赛中,无论是对专业合唱队都的演唱、学生合唱队的演唱,还是对农民合唱队的演唱,评委们都多次用“吃惊”来形容。是什么让见多识广的评委们如此“吃惊”呢?那就是各演唱队表现出来的惊人的专业素质。这种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合唱队选择的比赛曲目的艺术性和技术难度较高。本届青歌赛参赛合唱队所选曲目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技术难度。从表演效果看,选手们都经过了刻苦严格的排练,在演唱过程中能够牺牲个人声音特征而服从合唱整体的统一与和谐,将歌曲演绎得近乎完美。如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队演唱的《拨弦波尔卡》,音程跳度大,选手们用短促突发式的发音来模仿弦乐器拨弦效果,这对选手们的演唱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对演唱的音准与力度控制能力要求非常高。再如侗族大歌合唱队选唱《想你想得心发慌》,是一种多声部旋律的转调、和声式的二声部演唱形式,选手们在无伴奏、无指挥的情况下将歌曲演唱得和谐统一,达到了相当高的专业演唱水平,给观众和评委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是选手们的视唱练耳水平很高。视唱练耳主要是考察选手的音乐基本素质,包括音高、节奏等技术问题,以及对音乐的把握和表现能力。在综合素质考核的“视唱练耳”环节,赵易山评委一再表示,选手们的水平、特别是视唱练耳水平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表现特别突出的是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队,她们在视唱练耳环节选中的是歌曲《红蜻蜓》中的四个小节,合唱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表现得均无可挑剔,最终获得了满分。云南苗族农民合唱队的演唱也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在视唱练耳中能近乎完美地用四声部唱出柴可夫斯基作品的一小段,受到了赵易山等评委的高度评价。

五、“音乐与社会和谐”主题突出

合唱是和谐的艺术,合唱作为一种多声部旋律纵横交织发展的艺术,一种人声交响的艺术,它讲究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和均衡;合唱的魅力在于合,合唱是由众多合唱队员组成,要使队员们丰富多彩的音色达到整体和谐,合唱队员之间必须要有强烈的合作精神。这 “和”与“合”的就是合唱精髓的集中体现,合唱队员们只有把握了合唱的精髓才能使合唱达到真正和谐的艺术境界。

此次青歌赛的合唱比赛,选手们就充分展示了合唱和谐的艺术境界。一方面,从合唱比赛现场看,大部分合唱队都做到了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带伴奏合唱还是无伴奏合唱,无论是男、女生合唱还是混声合唱,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当单个声部演唱是,声音是那么的统一,当多个声部一起演唱时又是那样的和谐。另一方面,从合唱训练过程看,几乎所有的合唱队都充分展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从合唱队员和主持人之间简短的现场谈话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合唱队员在训练过程中都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个人服利益从集体利益。如2008年春节前后,贵州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凝冰灾害,贵州侗族大歌合唱队很多选手家中停水断电,甚至个别选手家中断粮,还有家人摔伤、生病。在这严峻时刻,队员们依然坚持每天数小时的排练,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华中师范大学 “TianKong”合唱队的许多队员是毕业班的学生,她们为了此次合唱比赛放弃了就业的黄金时期,和全体合唱队员利用假期进行训练。

青歌赛合唱比赛经过四天的精彩角逐,现已成功落幕。虽然比赛中只有少数合唱队获奖,但是整个比赛过程充分展示了青年歌手们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精神风貌,他们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和自信的舞台表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届青歌赛不仅为合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而且展示了合唱艺术和谐人声的魅力;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还让观众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会有更多人喜欢上合唱艺术,而且合唱艺术也将会以此为契机,伴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向着更加大众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让音乐艺术谱写出更加感人的、歌颂人类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杨长安.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 梁晖.试论合唱艺术的表演形式[J].音乐天地,2007(5).

[3] 马东风.群众性合唱音乐进步的原因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上一篇:海上监狱 第8期 下一篇:浅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多方缺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