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编者,换位思考,打通对话的时空

时间:2022-10-30 08:50:28

尊重编者,换位思考,打通对话的时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发现修订后的“实施建议”中对话的主体由“三者”变为了“四者”,这多出的一员就是“教科书编者”。实践证明,“教科书编者”在教学中的位置不可或缺。优秀文章层出不穷、浩如烟海,但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却数量有限。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一册书也就二十来篇吧,哪篇文章被选入教材,有怎样的教学价值,适合哪个年级,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等等,都是编者慎重考虑的内容。杨再隋教授说:“课文反映教材的文化底蕴、文化视野和文化品位,也反映出编者对语文n程的认知和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教材的编者,学会换位思考,“要以多种身份(读者、编者、作者、学者等)多角度审视文本。要专心于文字本身,静心虔诚地与文本素颜相对,用心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周雨明语)。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有根有魂”的好课,这样的课既不会浅尝辄止,也不会漫无边际。

一、备课,站在“编者”的位置

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在《语文备课五步走》一文中指出:“第三步,站在‘编者’的位置,理解教材怎么体现《课标》的学段要求,从识字、阅读再到习作;从贴近‘字词句段篇’,到学生‘听说读写思’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教材的理解就有一定的把握了。”

站在“编者”的位置备课,可以结合教学时间、课后习题、课文内容等。例如,苏教版五上第一单元的《师恩难忘》,编者之所以把它作为开篇之作,主要是契合了学期开学之初迎来的“教师节”。那么,教师备课时就要有课程资源意识,让学生说说印象深刻的老师以及他们的特点,唤醒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回忆和感激,挖掘课文中的习作教学资源,为《习作1》的教学做好准备。课后习题2的设计,体现了编者“重视积累、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识,我们备课时也要精心预设。

有些课文在选编进教材后,文字会有所改动,编者会在课文的页尾处,注明原文出处及文字改动的说明,这些细节体现了编者对作者和读者的尊重。我们备课时要细心关注,同时最好能找到原文进行比较阅读,深入领会编者改动文字的初衷。

二、拓展,延伸“编者”的期待

“言有尽而意无穷”,一篇课文往往就是编者价值观、教育观、人生观的体现,寄托着编者对少年儿童美好的期待。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好地延伸“编者”的心理期待,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们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适当补充拓展阅读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可以是文本作者的资料,也可以是与文本主题相关的信息等。

如教学苏教版五上《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我指导学生在课前查阅了一下“陶校长”的个人背景资料,初步了解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让学生从心理上对“陶校长”有一种信赖感、仰慕情,这样才会“信其道”。课的伊始,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四块糖果》的故事,再次激发学生对陶校长独特的、巧妙的教育艺术的向往。在结课的时候,我补充了陶行知先生的几句名言:(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是好汉。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句子,当他们得知这些句子原来都是“陶校长”的名言时,就会产生一种“熟人相见”的亲切感,会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求得新知的成就感,就会自觉践行陶校长提出的“每天四问”的为人处世、求知求学之道。而培养学生“每天四问”的意识,进而养成这样的习惯,正是编者对小读者的殷切期盼。

三、上课,体现“编者”的意图

“课文的内容及价值取向是编者对文本非常重要的考量,是学生必须花气力接受和理解的。”古人有“文以载道、文以贯道”之论,任何一篇课文,都承载着“教学+教育”的使命,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努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这个“学习母语的凭借”,让学生在扎实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人生,亲近自然,开阔视野,放飞理想……达到“文道统一”的美好境界。

苏教版五上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主题是“自然的奥秘”。纵观一下教参中的“教学要求”第3点,用不同的文字表达了基本相同的意思,即“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这一单元的课文时,笔者就特别注意把握编者的意图,通过谈话、朗读、展示图片、资料拓展等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努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下面以《变色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解读、渗透编者的意图的。

《变色龙》这篇课文记叙了“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等方面的特点,课文结尾渗透“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笔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来回走了多遍,觉得文本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很有特色,结合书后的习题和教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了与编者的对话。

1.教学中渗透“有序表达”的习作意识。

[片段一]教学“变色龙的外形”

师:默读课文第9-15自然段,要按照顺序概括说一说,这部分介绍了变色龙哪几个方面的特点?(生读)

生:写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

师:认真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动笔画一画作者介绍了变色龙的哪些部位?

生:(交流)这段话介绍了变色龙的全身、头、嘴、两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和尾巴。

师:(启发)这样的顺序就是――

生:(抢答)全身从头到尾!

师:对!这些部位各有特点。(映示图片、文字:翠绿、椭圆形、三角形、长筒状)谁来借助图片,介绍一下变色龙的外形?(学生先自由练习,再指名介绍)

师:你也能像作者这样抓住部位、突出特点,有序地介绍一种动物吗?(生先在小组说,后写片段)

入选教材的课文,无一不是编者眼中的名篇佳作,也是学生习得语言的“美文范例”,其间蕴藏着丰富的言语表达学习点。而学生的言语习得是从感悟与模仿开始的,最终指向学会表达。因此,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潜藏的习作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有痕阅读”的同时,感悟并积累文本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即:抓住部位、突出特点、有序描写。让学生当堂模仿,运用这种写法介绍一种动物,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2.教学中培养“多维表达”的习作技巧。在教学“变色龙捕食”的内容时,笔者先映示课文的第10自然段:“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指名读后质疑:“‘如此迟钝’具体指什么?哪些自然段写了变色龙的捕食?”此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感受这个自然段在课文中的作用――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w会作者运用“对话”的形式,介绍动物习性的方法,让读者感觉更自然、真实、亲切。

在描写变色龙捕食特点的时候,作者从“耳闻”和“目睹”两个侧面,来突出变色龙捕食的迅速、准确。内容具体生动,不仅体现在“迅雷不及掩耳、‘刷’地、刹那间、卷入”等一些词语中,也体现在中非工人朋加沙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比如“伺机捕捉、准确地判断”等。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思考“它这样独特的捕食方式与什么有关?”指导学生领会文中直接引用“朋加沙”的那段话,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变色龙捕食的特点,与它眼睛的独特构造和功能有关。

生活中,虽然许多学生都喜欢动物,但是,每每动笔写的时候,就犯愁无话可说。尽管,我们教师也会从结构上指导,抓住外形、动作、习性等,但学生写出来的内容还是差强人意,干巴巴的。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学生缺乏“多维表达”的技巧,他们把视角仅仅局限在自己“亲眼所见”的内容上,而没有像《变色龙》的作者刘梦熊先生那样多视角、多维度地接收信息、表达事物。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多维度表达事物的特征,学会迁移运用的习作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3.教学中彰显大自然的神奇有趣。

[片段二]教学“变色龙变色”的内容描述

笔者先映示第15自然段:“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让学生读一读,然后点红“名副其实”这个词语,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第14自然段中描写“变色龙颜色变化的词语”,并板书:香蕉叶色――棕色――浅灰色。“那么,它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的变化呢?”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我相机板书:香蕉叶、泥土、水泥板,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用“当变色龙在__,就变成了

(颜色)”的句式说一说,充分感受变色龙能随环境变化而变色的特点。

教材在确认选文具有语言价值、思维价值、审美价值的同时,还会注重选文的思想教育价值。笔者这样设计教学,既挖掘了教材的语言价值――积累了“名副其实”等词语,训练了“当……就……”的句式,扎实培养了学生潜心会文的品质,又切实发挥了教材的情感价值和育人价值,感受了变色龙会变色的奇妙特征,激发了学生对变色龙的好奇与喜爱,增强了保护变色龙的意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做编者的知己,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诚心与编者对话,挖掘潜藏于文本中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阅读教学的优质高效。

(作者单位:宿迁市实验小学教科室)

上一篇:因材施教促习作修改 下一篇:动人的细节,我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