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展陈水平 发挥宣教功能

时间:2022-10-30 07:58:45

【摘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宣传教育的直接载体和最佳切入点,是博物馆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是博物馆工作整体水平的体现。如何在当今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发展模式下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使公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博物馆的文化成果,是摆在博物馆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首先,抓基本陈列展览提升,其次,抓临时展览交流。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展示窗口。博物馆内收藏着大量的人文遗产、自然遗产,怎样将这些丰富的资源服务于社会,传播给公众?坚持社会职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内容。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博物馆服务社会和公众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宣传教育的直接载体和最佳切入点,是博物馆沟通联系社会及观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是博物馆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通过收藏、保护、研究之后形成的重要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工作整体水平的体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界面,是大众认识博物馆的“第一张脸面”。免费开放后急剧上升的观众流量、社会关注度,使其重要性和现实性特别地突显出来。面对数量众多、要求不一的消费群体,博物馆如何挖掘自身潜力,将陈列展览办出特色,为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展览,迅速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热爱博物馆,成为当代博物馆人迫切需要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全面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倾力打造陈列展览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其在保护、展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物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大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是新形势下繁荣和发展博物馆事业,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任务。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开放的窗口,反映博物馆的成效如何。因此,立足提升陈列展览水平,通过发挥博物馆陈列展示和社会教育功能来实现博物馆自身角色定位、完成社会使命,笔者认为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主要是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基本陈列提升,二是抓临时展览交流,不仅要把地方的特色、文物的价值、时代的呼唤和受众的需求充分展现出来,而且也要重视直观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把设备、布局、风格、基调、照明等处理科学合理,增添声、光、电的设备,加大展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观众过目不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智的启发。

首先,抓基本陈列展览提升,重点是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深化或发掘展览主题。主题是统帅陈列展览的灵魂、精髓与核心,是贯穿整个陈列展览始终的指导思想,是主导整个陈列展览内容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没有好的陈列展览主题,没有对陈列展览内容的深入研究,是不可能办出高水平、有特色的展览的。如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获奖项目:浙江自然博物馆举办的自然・生命・人(新馆基本陈列),展览注重把自然科学知识介绍与获取知识方法论介绍相结合,为观众探索了解“自然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等科学奥秘营造了良好的参观氛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以浙江“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为主导,以信息传播为展示理念,反映浙江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览主题以河南出土文物为依托,以珍贵实物展示为基础,以丰富的文物展示和知识信息,集中展示河南古代文明成就,突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之源的重要地位;西安碑林博物馆举办的长安佛韵――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展览重点反映长安地区的佛教石刻造像的发展脉络,展示佛教造像“长安风格”的特征和艺术性;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览通过完整揭示何家村窖藏文物和充分展示遗宝,进而表现兼容并蓄、推陈出新、辉煌灿烂的盛唐文化;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松花江的记忆――金源文化展,展览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松花江流域文明,上限追溯到距今2万余年的旧石器时代阐述女真先祖的民族演进,下限延续到其后裔满族建立大清帝国;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的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展览以佛教艺术为主题,以历史沿革为主线,涵盖了十六国至明、清的时间跨度,立足于全省的高度,从一个更高的视野全面展示甘肃佛教艺术的全貌,全面展示了佛教传入、融合与发展至鼎盛、被世俗化直到藏传佛教兴盛的轨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举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展览以揭示文物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为目标,努力维护南越王墓及出土文物历经两千年未被盗扰的难得真实性和完整性,诠释南越文明;邓颖超纪念馆举办的邓颖超纪念馆基本陈列,展示、邓颖超的生平事迹,介绍他们对社会的突出贡献,展现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九・一八”历史陈列,整个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将重要的历史事件贯穿到一起,以日本侵略东北和东北军民抗日斗争为主线,全面反映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惨遭14年奴役从而奋起抗争、浴血奋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等,展览主题提炼非常鲜明。

二是拓展基本陈列展览内容。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灵魂,要突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创新内容。如何才能做到?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方针,把握免费开放后观众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式的特点,探索和创新展览展示的内容创意和形式设计,将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有机结合,使陈列展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内容上既要主题鲜明突出,有特色,更要与参观者的现实生活有某些联系,如有利于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和乡土教育等。博物馆应该从提供社会历史知识、科技知识、文物、自然标本知识等方面着手,并经常更新,使观众从中获得新的比较丰富的知识,有利于人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创造。为此,博物馆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观众的爱好、要求,并且围绕主题和重点,营造和设置吸引观众的“亮点”。营造“亮点”是陈列内容的重点,是为了展现主题和重点,使陈列展览的主题和重点形象化、艺术化,也是培育广大观众参观的“兴奋点”、关注点。一个陈列展览设有若干个“亮点”,才能使陈列展览内容有高潮、有起伏,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说,国家文物局2005年启动“全国县级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提升项目试点”工作为我们起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其中有些思路可作为我们在拓展基本陈列展览内容时借鉴参考。地方博物馆应建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志性博物馆,成为展示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民俗的重要窗口。其首要特点是地方性,即其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和展出的内容应该突出地方特色。因为,历史的发生总是与某个区域紧密相连,民俗的演变也是从某个区域孕育、发展而流传,历史名人同样也离不开某个区域诞生、成长,追根溯源,历史总是扎根于某个区域再因此而发展、衍播,它既是地方史,也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丰富的包含量,成为建立地志性博物馆可资利用的巨大潜力,它所表现出的不仅具有鲜活的地方特色,而且成为反映一个地区文明的形象窗口。其次是综合性,即应比较综合地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民俗。通过全面反映本地区的社会历史、人文历史、革命历史、风土人情、自然资源以及发展成就的陈列,为观众提供一个立体了解区域概况、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在了解自己家乡历史后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创造力和报效祖国的情感。三是现实性和时代性,除了普及历史文物知识,还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反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乃至自然环境资源,以激发本地民众了解和热爱家乡,向外来游客宣传地域文化。地方博物馆应积极朝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方向努力。

【摘要】本文由舞蹈艺术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大意义出发,从舞蹈艺术的传播方式切入,以时间为线索,运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依次介绍了舞蹈的传统直接传播媒介,重点阐释了舞蹈的网络传播媒介,希望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各大传播媒介的优点,在结合与创新中实现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网络时代;舞蹈;传播媒介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矫正身形,形成良好的体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可见,舞蹈对人们的身体、情感、思想等多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传播媒介将舞蹈艺术发扬光大呢?文章将主要对舞蹈传播媒介进行探讨。

一、舞蹈艺术传播的方式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传播是其重要的生存方式,也是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简单的来说,舞蹈传播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舞蹈语言的直接传播,另一种是将舞蹈语言变体后的间接传播。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原始的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与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并存,发展到如今的主流媒体兼容的多面传播。在舞蹈艺术发展历程中,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都对舞蹈艺术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舞蹈的直接传播将舞蹈本身直接传向观众,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直接的舞蹈表演外,还包括舞蹈通过电视等形象化的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借助了媒介,但是舞蹈本身并没有变化,人们看到的还是动态的舞蹈动作。而在舞蹈的间接传播中,舞蹈失去了其本身的特性,通过图画、舞谱和文字等进行传播,这些传播均看不到动态的舞蹈动作,舞蹈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变成了图画符号和文字符号。在媒体还不是很发达的古代,这种传播方式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为舞蹈艺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舞蹈传播的新媒体不断产生,舞蹈间接传播的弊端逐渐暴露:“图画能栩栩如生地传达舞蹈的瞬间,舞谱能准确地记录舞蹈,文字更可以张显舞之不尽,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流动的动作带给人的感官的愉悦,”毫无疑问,舞蹈的间接传播远不如舞蹈的直接传播来得淋漓尽致。于是,舞蹈的传播渐渐向直接传播回归。下面向大家介绍以直接形式存在的舞蹈的传播媒介。

二、舞蹈的传统直接传播媒介

1、舞蹈最初的直接传播媒介――广场

舞蹈最初的直接传播媒介是广场。上古时代,舞蹈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所以由此推断,最初的舞蹈广场实际上就是一些劳动的场地、庆祝的场所,随机性极强。人们通过在广场上舞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发泄自己的情绪,庆祝美好的事物。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广场舞蹈室最为亲切最为自然最具亲和力的舞蹈艺术传播方式。在广场舞蹈中,舞蹈者和围观群众处于平等的场域,围观群众可以随时在观看过程中参与进来。同时,舞蹈者根据现场传来的观众反馈随即改变舞蹈艺术传播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同时,广场舞蹈又是最具自娱性的,那种随心、自由的气氛是任何一种舞蹈艺术传播形式都无法比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但不会被淘汰,还会被更加的充实起来。但是,以广场作为直接传播媒介的舞蹈传播,由于缺乏常驻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无法真正的将某种形式的舞蹈正规化、常态化、生活化。再加上广场舞蹈人群的流动性,很难形成大的艺术气候。

2、舞蹈进一步发展的直接传播媒介――舞台

当舞蹈被视作艺术的那一刻起,便与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此以后,舞蹈艺术的自娱性逐步弱化,开始向观赏性倾斜。舞台的诞生也使舞蹈者更加的职业化,专业舞者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舞台舞蹈的发展还无形中带动了一系列艺术产业的发展。例如:舞台灯光设计、舞台布景等艺术随之发展,舞台舞蹈的感染性增强,极易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然而,舞台摆脱不了冷清的命运。现代技术的普遍应用,表演成本骤然上升,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下,观众开始大批减少。此外,舞台表演被过度升华,舞台表演逐渐转换成了脱离人民生活的“高雅艺术”,人民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再加上现代社会人们休闲时间的紧俏,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舞台舞蹈的欣赏上,最终,单纯的舞台舞蹈变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

3、舞蹈传播的新生代直接传播媒介――电影、电视

电影和电视的出现将舞蹈艺术带入了大众传播的时代。与剧场相比,电影和电视的观众一样有限,但是,大量地拷贝不仅克服了时代的界限,也克服了空间的考验。向更大的范围进行舞蹈传播成为了现实。舞蹈艺术的电视传播是舞蹈艺术平民化的重要标志,因为舞蹈艺术的电视传播是舞蹈艺术在当今社会最廉价的传播方式,它极大地夯实了舞蹈艺术的群众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电视舞蹈的广泛兴起打破了舞蹈传播的阶级性。电视舞蹈在降低阶级性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遗憾的是,电影电视媒体给舞蹈界所带来的变化还是不够翻天覆地。大量的市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占领,舞蹈在荧屏上没有强势的地位,通常只是以伴舞的形式出现,显然,舞蹈成为了一种附属品,这对于舞蹈的发展远远不够。

三、网络时代舞蹈的直接传播媒介

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网络的特性决定了它一经诞生便呈现出许多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是它的集成性。它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所传播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通过网络进行整合和传播,表达手段多种多样,舞蹈艺术网络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次是信息的海量化。在网络里,各种各样的舞蹈视频被制作、上传、转载、评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任何种类、任何时期的舞蹈艺术作品。最后是它的互动性。受众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有利于受众主动参与到舞蹈传播的活动中来。同时,舞者可以根据受众反馈的信息自己的艺术作品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舞蹈作品。然而,舞蹈艺术的人文精神、生活理念性相对弱化;部分舞蹈界人士甚至出现了以单纯迎合和满足消费的享乐主义的舞蹈文化形态。这种倾向于感望的舞蹈文化现象的出现,固然有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的、现实的原因,但又与舞蹈界自身缺乏坚定的审美原则,面对良莠不齐的异质文化在观念上摇摆不定的状态不无关联。在舞蹈艺术逐步向工业化道路靠拢的同时,有些不适当的的做法极大地消解了舞蹈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总的来说,舞蹈艺术的网络传播顺应了时展的浪潮,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壮大开辟了新的景象。舞蹈艺术与网络等现代媒介的结合不仅拓宽了舞蹈艺术的传播场域,也改变了舞蹈艺术的现实存在和表达方式,为中国舞蹈艺术网络传播提供了综合性、现代性的发展契机,满足了广大观众对舞蹈艺术资源的多元需求。我们要抓住舞蹈发展的国际潮流和国内发展的良好契机,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舞蹈传播的新媒介,舞蹈传播者们将不断努力,创造舞蹈艺术传播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析舞蹈传播媒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3).

[2]王思薇.中国舞蹈艺术传播研究[J].青春岁月,2012(8).

[3]李响.舞蹈传播方式分析与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

[4]李佼佼.“电视舞蹈”与大众传播[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2).

[5]张斯琪.论舞蹈的电视传播[D].吉林大学,2007.

上一篇:运动训练对协调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