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农民增收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30 05:48:10

哈尔滨市农民增收问题探析

[关键词]增收;问题;结构

2012年,哈尔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0761元以上,同比增长12%以上,农民收入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按照刚刚闭幕的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体要求,2010年哈尔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20元,要实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就需要每年最低增长7.1%以上。按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13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即在2012年预计完成10761元基础上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052元。为此,我们还需下更大的气力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的目标。

一、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民收入虽然持续增长,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农民增收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不均衡。从种植三大作物的农民来看,农民人均耕地6.7亩。承包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只占35%,多数农户只有10亩左右,耕种面积多的农民收入较高,面积少的较低;从专业生产农户来看,从事浆果、食用菌、药材、棚室菜等专业生产的农户,基础好、发展早、规模较大的农户收入较高;刚起步、无经验、规模小的收入较低;从农民素质情况来看,头脑灵活,掌握适用技术的农民,既从事专业生产、又出劳务的收入较高;观念陈旧,缺少技术的农民,只从事单一生产的收入较低。

(二)农业结构调整迟缓。哈尔滨市的大部分乡(镇)种植业仍占大头,在粮食大幅增产、农民大幅增收的基础上,实现粮食再增产、农民再增收的潜力有限。一些地方的农民受传统种养习惯的影响,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一产中的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区域经济结构尚未完全形成。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主要是有些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拉动农民增收作用不明显。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些职能部门的服务还不到位,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完备、制度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对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五)农业标准化水平低。传统的耕作方式没有完全被打破,粗放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条件有限。

(六)农民素质不高。部分农民掌握农业先进选用技术慢,市场开拓能力差,思想保守,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等,影响了农民增收的发展潜力。

二、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的措施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的量化分析

根据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变化态势,我们按照以下比例预测2013年收入构成:

1.家庭承包经营收入占总额的62%;

2.工资性收入占总额的25%;

3.转移性收入占总额的7%;

4.财产性收入占总额的6%。

根据近6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构成的平均增长速度测算:2013年哈尔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14.6%。

按照现有的规划,既定的政策推进哈尔滨市的三农工作,能够顺利完成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2%的工作目标。

(二)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的措施建议

1.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重点抓好各项强农、惠民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一方面要落实好国家各项补贴政策,让农民体会到党的温暖,增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争取上级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政策效益,让农民受益。重点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落实,深入贯彻土地承包法,处理好农林矛盾和土地纠纷等问题,维护农村稳定,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发展粮食生产,重点要放在适应市场、优化结构、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上,走内涵挖潜的路子。一是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相关水利设施和水稻智能化育苗中心建设,确保“扩稻”任务的完成。重点完善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二是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粮食生产,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三是改善耕作技术。 在种子应用、农机作业、肥料农药施用、田间管理等关键生产环节上推行标准化,大力提高中低产田产出水平。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骨干水源和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大力培肥地力,推进以深松为重点的耕作制度,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五是畅通粮食购销渠道,做好粮食转化加工增值的文章,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3.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拓宽渠道。一是扩大产业基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食用菌、浆果、药材、奶牛等优势主导产业向粮食主产区和非专业村屯发展,扩大种养规模。同时,积极抓好瓜果、蔬菜、菜籽等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鼓励农民大搞山产品采集,发展集垂钓、旅游、娱乐、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业,实现多渠道增收。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大投入、打造名牌等措施,使现有的小龙变大;通过开拓市场、资金扶持、新产品开发等途径,使现有的大龙变强。通过招商引资,着力引进粮食、食用菌、药材、山产品、肉类等农副产品规模加工企业。三是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较好的对接起来。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民持续增收增添新的途径。一是大力宣传,搞好组织发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务对接活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定单培训。三是强化协作服务,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劳务市场的作用,及时快捷地传递各类用工信息,积极开展配套服务,从而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务工经商办企业,增加劳务收入。

项目编号:12E058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项目名称:低碳经济框架下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路径研究(编辑/刘佳)

上一篇:浅谈组织发展中的“幸福管理”理念 下一篇:怎样合理编排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