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评价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

时间:2022-10-30 04:14:01

运用评价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评价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新课程倡导评价的使用,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但在探索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中有些评价过程在整节课上仿佛是多余的成分,不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断实践,进行了怎样让评价更有价值的简单研究。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后果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的中介。儿童天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如某老师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通过自己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如老师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让垃圾回家”的环节时,教师引路,先做一个示范,并主动让学生边看边猜,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引起学生思考。在活动中,老师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根据准备的和构想的,自由组合小组,自由分工,教师也适时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当好学生的帮手,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随时调整学生合作互助地开展活动,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通过不断地实践,使我清晰地认识到: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形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我相信,随着评价的实施和扩大,有价值的评价必将给《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上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美育 下一篇:教学设计《小小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