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丁克们还会坚持吗?

时间:2022-10-30 02:59:34

这一次,丁克们还会坚持吗?

给“丁克”一个理由

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的首字母“DINK”组成中文“丁克”的发音,意思是“拥有双份收入,能生但选择不生育”的群体。

它否定了古往今来中国人公认的丈夫、妻子、孩子组成最标准的家庭结构,而对生育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丁克家庭”80年代之后在我国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被一部分年轻又新潮的中国夫妇选择。

为什么选择“丁克”?占据丁克一族大半江山的80后们有自己的观点。比如,我都童心未泯,谈何生育儿女?不想被孩子束缚自由、爱情的保鲜不需要第三者、怀孕的过程是煎熬、为了完美体形坚决不孕、工作压力大,家庭事业难兼顾、孩子教育任重道远、坚决奉行计划生育政策、害怕生出畸形儿、养儿防老早已过时

零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选择“丁克家庭”的人群有3个明显特征:年轻化、高学历和高收入。在18岁-34岁的受访对象中,选择“丁克家庭”的占10.4%,明显高于35岁-54岁受访人群的同类选择。在不同学历的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选择“丁克家庭”的比例最高,达到10.3%。收入越高者,选择“丁克家庭”的比例越高。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比例达到13.7%,而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仅为5.5%。在男女比例上,有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想当丁克:选择成为丁克族的女性有54%,而男性只有26%。

“悔丁族”盛行,叛逆者的回归

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下,作为传统观念的叛逆者,丁克族遭到的各方面压力也不小。

首先是来自双方家庭的压力,作为长辈,希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而抱孙心切,一旦得知儿女自愿放弃生育,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亲情的重压,使得一部分丁克族最终妥协。

舆论的压力,让丁克族往往被议论为“没有生育能力”,或者被贴上“个人享乐主义”的标签。还有人认为,孩子是联结夫妻关系的纽带,是决定婚姻是否牢固的因素,一对配偶如果没有血缘亲情作为补充爱情的后备力量,则难以战胜婚姻常有的疲软与倦怠。

更为现实的是养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观念的变化,丁克家庭的数量日渐庞大,丁克家庭养老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没有孩子,丁克家庭如何安享晚年?这也让一部分丁克迫于现实压力最终放弃当初的选择。

其他因素,包括很难融入周围的环境、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财产如何分配、太多的空闲时间、寻找人生的意义也在左右着这个群体的选择。

《2013-2014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在72660份有效样本中,仅有2%的人想做丁克,较2011年11%的调查数据,比例明显下降。“悔丁族”开始盛行。

有人认为,“丁克家庭”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随时放弃。悔与不悔,生还是不生,只是个人对社会条件、个人意愿、文化承接方面做出的最后权衡。

而在“全面二孩政策”实行的今天,“悔丁族”是否会增多?我们无从预测。但需要说明的是,丁克族只是一种生育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好有坏,只要是独立思考过,自己选的,并且认真去做,也愿意承担后果,那就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一位知乎网友说。

上一篇:宗炳画论:山水画美学的先驱与典范 下一篇:去安全感,方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