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全感,方得自由

时间:2022-09-27 01:07:59

去安全感,方得自由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几乎众所周知,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如食物、睡眠等方面的需要之后,人们最为渴求的就是“安全的需要”,即安全感。

我们的安全感由什么来保障?充足的食物,保证我们不会被饿死,足够的衣物,让我们不会被冻死,稳定的秩序,让我们不用担心朝不保夕,权威的法律,让我们免遭不公待遇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获得安全感的必需。

总有些东西,牵动我们的心神,实际上却和真正的“保障”没有关系,诸如:“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套自己的房子”,以及“什么年纪干什么”。

两年前,我从单位辞职,遭到了几乎所有长辈的反对。他们劝说我:“考上这样的一个岗位不容易,多少人削尖了脑袋还要往里钻呢,你怎么还要跳出来?工资不多,至少稳定有保障吧。”他们出于关心,我耐心听完,答谢好意,然后“屡教不改”。

我能够理解:父辈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时候,整个国家还很贫穷,生活极其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这种经历会让人本能地选择风险偏小的“稳定工作”。

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今非昔比,大环境与几十年前有了巨大的不同,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市场也越来越多元,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肯付出肯努力,不说“发达”,总能够保证一碗饭。我计算过,如果我出去做英语家教,只需半个月不到,就能赚到在单位一个月的工资了。而且,那离我想要的生活更近――尝试一下“冒险”又如何。

又如房子。在国内,“一套自己的房子”似乎成了一种保障人们安全感的刚需标配。在奋斗十年不吃不喝也只够买一个厕所的城市里,人们还是争前恐后地投入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投入自己后半辈子的大部分收入,放在了称量“房子”天平的另一侧。

高晓松曾吐槽说,一套房子毁灭一个梦想。为了和房子相联系的这种虚妄的安全感,多少人压抑了梦想,放弃了生活中的乐趣,弯腰屈膝,低头俯首,自愿自觉地成了一个房奴,遥想几十年辛苦还贷后的“自由”。

自媒体红人罗振宇爆料,说已经把在北京的房卖了,并用那笔钱理财,获得的收入既能支付租房,又能跑全世界旅游,还能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房子虽然没了,他想住哪住哪,想干啥干啥,所得似乎远超“一套房”的利益。

又有的人,被年龄束缚了心灵和手脚。年轻的时候,一些想做的事情因故没能做,等到可以做的时候,却又觉得年纪大了,老了,不适合了。于是,在心愿和“什么年纪干什么”的想法中左右徘徊、纠结,痛苦不已。他们想学习一门语言,却担心三十多岁会不会太晚,想减肥,又觉得人到中年长胖是必然的,想创业,又在犹豫这把年纪了还能折腾吗?

于是,他们不做有人做:钟道隆在45岁的时候开始学习英语,仅仅两年,水平竟然达到了和外国人自由交流,做翻译的程度;王德顺50岁走入健身房,79岁当上了T台模特,庞大的气场,结实的肌肉,让许多在场的年轻模特都钦佩不已;褚时健出狱的时候已是75岁,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扛起了一把锄头,上山种橙子,他想的是6年后满山遍野挂出一片黄橙的美丽景象。到那一年,他已81岁。

就这样,多少人被“稳定的工作”困住了,被“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难住了,被“什么年纪干什么”欺骗了。他们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改变,所谓的需要也许只是房地产营销,所谓的观念不过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成见。他们被一种虚妄的安全感拴住了奔跑的双脚,飞翔的翅膀,还有自由的心灵。

我始终认为,如果把自己从虚妄的安全感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上一篇:这一次,丁克们还会坚持吗? 下一篇:我在这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