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30 02:51:09

论创新教育

【摘 要】抓住了创造力的培养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并能带动其他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要通过改革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实现,而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关键。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育观 学习兴趣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创新教育。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育职能基本上停留在单纯的传授知识这一层面上,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时至今日,许多教师还是把传授知识当作“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训学生的素质视为“摸不着的软任务”。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培养创新人才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变传授知识单一教育职能观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职能观。在教育学生掌握人类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觉悟、品德、智能、心理的全面提高,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和培养,为以后开展创新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急需创新人才一批又一批地涌现,也呼唤着科技人才的早熟。创新教育从小学做起,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诱发学生的好奇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及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去发明和创造,同时在青少年中,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造激情。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运用创新思维的具体模式,讲求创新思维的运作方式,注意新思维的训练层次。不埋没人才,坚持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累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准性作为评价标准,并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以操练和背诵为主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对教材、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答卷和合乎标准答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我们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教学上有几方面: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喜欢创新,乐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艺术地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导入的新课有情趣,使学生充满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组织形成上,要打破传统的僵化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素质教育关键是创新,实施教育创新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观念新、知识新、教法新。只有掌握丰富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的教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给学生充分的自,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天赋,应注重学生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不采取书山题海硬背苦读的战术。不能扼杀、抛弃、淹没孩子独立的天赋。应发现其特长,给予充分的自,进行正确地指导,使其迸发智慧的火花,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六、教育环境要创新

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心理环境指学校领导要努力为师生创设一种和谐、默契、积极向上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并形成一种良好校风保持下来。物质环境指学校设立必要的活动室、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等。这些是学校进行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七、认真改革教育体系

常规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的。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捆绑过紧,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教师设定的思维框架内,自己没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考试方法始终固定一种单调统一的模式,缺少灵活性,缺少个性与生气。这种教育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限制了个性化学生的成长,限制了有特长学生的发展,因而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上一篇:对当代图书馆馆员素质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贵阳市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