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时间:2022-10-30 02:13:11

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更加强调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进行教育科研活动,这既是新课程实施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大多数学校自行确立或是承担了有关国家、省、市、县的科研课题。但是,仔细审视中小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情况,发现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基层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还很不完善,保障中小学教育科研正常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没有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开展,缺乏对课题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可研究性的充分考虑,一些课题在立项后无法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不高,整个课题研究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教育科研得不到必要的指导,简单重复性和模仿性研究多,不能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上述教育教学科研现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主观上看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对“科研兴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客观上,教育科研还没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学校、家长的广泛关注。教育科研的有和无、好与坏,既不与学校评估直接挂钩,也不与教育本人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挂钩等。这些主客观因素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学校科研的发展,也无法引起教师的重视与参与。

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可见,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教育科研的引导作用。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是现代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教师必须树立且强化教育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科研和教育科学理论,认清教育科研的层次,主动缩短教育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的距离,增强从事教育科研的信心。因此,研究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已成为促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当务之急。

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旨在进一步推动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教育改革。无疑《纲要》是推进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广大教育者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必须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要立足实践,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要关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倡导教师要以实践者的视角,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等。有效推进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基本前提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地深入发展,教育理论地不断更新,要求教师要具有更高的素质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深层次的矛盾仅凭经验已很难应对,中小学教师要意识到只有通过教育研究才能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新课程的实施当中。其实,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活动的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创新。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平时每一节课的教学与研究,勤写教后随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课题的探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这就是在搞教育科研。就学校而言,要有目的地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引导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形成关心科研、积极参与科研的强烈的意识,养成科研的习惯,真正由“要我研究”发展为“我要研究”。

二、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是必要条件

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一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开展多种科研培训,例如邀请专家举办科研系列讲座,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研知识,把教师送出去,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讲习班和研讨会,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业务能力,举办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开课题研究汇报课,请校内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树立科研标兵,让大家学习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培训,激发教师科研热情,使教师了解相关的教育科研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二是有意识地吸收、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帮助教师从教育实践中选定研究问题,从小范围、易操作的领域开始,循序渐进,逐步使教师养成从事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态度,熟悉并遵循教育科研的步骤,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教育科研骨干,让骨干教师承担课题,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提高理论修养、提高研究水平。

三、完善教育科研机制是基本保障

制度是规范管理的一种手段,建立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措施作为保障,才能使教育科研有章可循,参与人员有章可依。因此学校要加强科研制度建设,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一方面中小学校要建立常规的教育科研领导机构及职能教科室,以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选题、立项、论证、研究等工作。校行政会议要经常讨论如何落实学校的科研工作,研究学校的重大科研课题,不断发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研究的方向和策略。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建立相关科研工作的条例和规章制度,使对科研的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评价推广管理、经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要调动教师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对实施科研工作并且有实效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奖励,支持教师的研究,引导更多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四、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是搞好教育科研的关键

必须明确的是,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并非强调经典意义上的教育研究,而是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与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的知识背景、工作特点和思维方式相适应,倡导与本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调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的契合点,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实践问题。实践也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及最迫切、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同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性特征也必然推动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维方式,改善自己的工作。

五、校本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科研的着力点在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核心目标是通过研究指导、服务教育教学实际。而校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强调教学研究的重心在学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研究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强调教师的科研活动要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开展,其形式包括观察、访谈、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后记、课堂反思、教学案例研究等。教研组是学校教研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组织和主要力量,它强调同伴间不拘形式的交流、研讨、互动为主要形式,真正做到“活之有效”。教师在校本研究中逐渐积累经验,不断反思、总结,积极探索适合于各自学校的、不同层次的校本研究之路。

上一篇:染色质中蛋白质与DNA的空间结构 下一篇:智勇双全 大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