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管理策略

时间:2022-10-27 12:21:00

“学困生”的管理策略

摘要:教学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具有胆怯心理、压抑心理、惰性心理和逆反心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学中,帮助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的对策有: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定期作学法指导,实施分层次指导和成功教育。

关键词:自卑;自尊心;尊重;意志力

在新课改中,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研究、探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特别是学困生的心理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在一个班级里,都有学困生的存在,而学困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慢性发展的结果。学困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特殊矛盾,这是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矛盾,将会使这些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差”,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差,更主要的还是心理品质的差。要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首先必须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得到优化,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影响和帮助,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新课改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研究探索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把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处理好“学困生”以下三方面的心理矛盾,就能把“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学困生有自尊心而得不到尊重

自尊是一个人自己尊重自己,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心理倾向。学困生身上的缺点比其他学生多一些,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教师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如果教师对学困生过多的批评、错误的判断、乱下结论、不当处理,都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尊重而得不到心理矛盾就会产生,有时表现得非常尖锐,严重的会造成师生对立。在这时候,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育,学生都是不愿意接受的。

二、学困生有好胜心而不能取胜

学困生也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但由于本身的情况,得到的往往是批评和嘲笑,使得他们想取胜的心理受到损伤和打击。引导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要注意两点:第一,对学困生不要轻易提及过失,要多找闪光点。以他们的一些长处掩其之短,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第二,多给学困生表扬的机会,满足其好胜心理。一般的“学困生”都有其闪光点,关键是教师要细心寻找闪光点。

三、学困生有上进心而意志较为薄弱

学困生同样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心理。即使对前途失去信心,也往往有改好的念头。但学困生长期形成了一种懒散、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要想上进,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掌握了学困生的心理因素,就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待学困生:第一,给学困生提供名人成功的学习经验。如:品德课教育、古人刻苦学习的例子和现代少年大学生以及本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典型等,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生行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第二,帮助学生确定发展的趋向。学困生基础较差,要想和学习好的同学搞一刀切是不现实的,所以对学困生的要求要采用“以旧代新、小步子、低起点”的授课策略,重建他的学习乐趣,树立起自信心。第三,指导学困生学会成败归因。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把积极向上的原因转变成前进的动力,失败都是能力不足造成的学习积极性低下。所以教师必须不断给学困生总结学习差的原因,鼓励他们每个人都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一直努力,再加一把劲,就一定会成功。帮助他们忘记过去,振作精神,树立再努力的信心。第四,多一些身体言语沟通。我们知道,表面上学困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却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学困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五,多一些忍耐,少一些急躁。高楼大厦平地起,是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是循序渐进的,且还会有反复,有曲折。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忍耐,对学困生要真诚地帮助,耐心地辅导,持之以恒,这样转变工作才会有所起色。

总之,教师要十分注意研究和掌握“学困生”心理上的特征,依据他们心理上的特殊矛盾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上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透过他们的短处看到闪光点,以其自身的能量,给予外力的推动,促进矛盾的转化,把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最优学习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赵继超,马晓燕等.《数学差生的人格特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4.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染色质中蛋白质与DNA的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