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培养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时间:2022-10-30 02:09:00

学校要培养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摘 要本文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出发,提出学校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知、情、意,知育要培养知者心无惑乱,情育要培植仁者心无忧虑,意育要造就勇者心无惧怕,让学生成长为不惑、不忧、不惧的人,这是我们应该寻求的教育之道。

知育 情育 意育

谈及教育,我们从未轻慢懈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警训我们也一直在践行。但当我们发现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只会应对书面考试、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时,当我们看到他们与人相处、行为举止自私狂妄时,当我们感叹他们只能呆在温室、遇到困难就逃避崩溃甚至轻生时,我们不禁要问: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今学校的教育之道何在?

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先生曾应苏州学界邀请做过一场言辞恳切的演讲,先生对于教育的深刻感悟,对于青少年的诚挚规劝,虽时过境迁仍耐人寻味。任公认为,学生进学校除了求学问,更根本的在于学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呢?做具有智、仁、勇三达德之人。他认为,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教育亦对应有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虽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倡导已久,但我国学校教育的诸多内容并未真正落实或取得实效。孔子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让学生真正成为富智慧、有胸怀、意志坚强的人,绽放出人性所具有的睿智、光辉与坚韧,成长为能够从容应对生活、积极创造幸福的人,是我们应该寻求的教育之道。

一、知育培养知者心无惑乱

当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令人应接不暇。如何在庞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遇事不迷茫困惑?这应该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知育培养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遇事人们会迷惑?因为我们可能知之有限,而遭遇的恰恰是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智者不惑,是因为智者见多识广、明于事理、洞达因果,所以不容易陷入迷茫困顿。要想遇事不困惑,人们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较为开阔的视野,这样方可见怪不怪、从容应对。学校里众多学科传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丰富和拓展他们的头脑和视域。

当然,仅仅了解或者识记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遇见的事理都是千变万化的,认识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做出良好的判断,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我们称之为综合才智或总体的智慧。智慧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育者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而这一部分素养的培育,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知育比较薄弱的地方。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智慧是更大的力量,它让人具有辨析、预见、判断的才能。智慧的人,权大小、会判断、重长远,这样的人即可世事通透、进退自如、摆脱困惑。

知识和智慧相辅相成,又各有不同。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智慧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分析判断、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知识主要来自学习和识记,而智慧需要思考和练习。有知识不一定意味着有智慧,知识可用来唤醒智慧,而智慧是知识的巧妙运用。识记知识,这是我国学生的强项,我们必须改善的是,如何在识记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会知识的精髓,将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在适当的时候表现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化为睿智的行为。

二、情育培植仁者心无忧虑

通过学习和实践的历练,我们可以致力成为智者,智者不惑。智慧和道德往往密不可分,因为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真正智慧的人一定是有道德的人,往往也是仁者。那么,为什么仁者无忧呢?孔子说:仁者,人也。人格完整就叫做“仁”。人格会反映在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上,我们通过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可以看出其是否仁者。仁者爱人,不囿私利。仁者的力量始于人格和内心,其内心完满富足,自我得到了修缮,而后就能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在仁者看来,相对于茫茫宇宙和大千世界,每个人平凡如同尘埃,人类的前行依赖于群体的力量。在宏大的世界面前,我们个人的些许利益或成功都微不足道,人之为人,顾全整体和大局、自强不息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仁者为人坦荡、勇于奉献、乐于承担,所以不易生忧。试想,如果我们心性豁达、顾全整体,同时又能常常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就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了。

人有七情,忧为其一。为柴米油盐的生计而忧,是一种忧;为谋求升官发财、荣华富贵而忧,也是一种忧;升官发财后,害怕官与财不保,又是一种忧。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是忧成败,二是忧得失。这些“忧”概括起来,皆是为私而忧。仁者不忧,实质上说的是仁者不为私而忧。其实仁者亦有忧,即为民众社稷而忧。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却无私虑私忧。诸葛亮“夙夜忧叹”,忧的是“兴复汉室”的大业;杜甫“穷年忧黎元”,忧的是黎民百姓的生计;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忧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萦人民的苦乐于胸怀,他们的私忧已经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所溶解。“仁者不忧”,倡导的是不要囿于个人蝇头小利,而要拥有为国为民而虑的大心胸。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有了这种心中有社稷国家的怀,就不容易处处患得患失,计较于繁琐的细节、纠结于个人的些许得失和小利,从而形成宽厚坚定的内心,真正做到大气坦然。仁者不忧需要大情怀、大智慧、大境界。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教育要培养出人的这种境界,对于我们的教师和情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师自身怎样做到内外兼修,提高自身品格情致和人格魅力;怎样使学校的感恩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更具深意和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等,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三、意育造就勇者心无惧怕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知识、有了博大的胸怀,不惑且不忧,恐惧应当会减少很多。但是,“惧”更多属于意志品质的内容。如果意志力薄弱,即使有了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人们也可能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羸弱不堪,败下阵来。我们常常听闻,一个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误或一个生活小问题而选择轻生的类似悲剧。在痛心之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沉重但又真实存在的问题:当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非常薄弱,学校的意志教育太过缺乏。让学生获得充裕的知识,使其具备健康的体魄,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施这些教育的同时,还有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教育任务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敬畏生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顽强地战胜成长中遭遇的困难,成长为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这部分教育我们可归之于意育,意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所谓不惧,是指教育应当培养人具有坚定的意志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勇气,敢于面对困境和问题,同时拥有不为劣等欲望牵制的定力。“勇者不惧”是指当内心足够勇敢和开阔,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怯懦。勇者之无惧,包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怀疑、不怕误解、不怕羞辱,也应该包括不怕成功和胜利的洗礼等。真正的勇者,坦荡豪气,首先,他勇于直面问题,绝不逃避退缩,绝不轻言放弃;其次,他敢于迎战问题,采取行动,志道直前。认为正确的选择,他就勇敢地实践,既不骄盈自满,也不怯懦自馁,凡事尽力而为。

坚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对孩子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在生活和学习中,引导孩子不规避困难和挫折,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就能渐渐在坎坷中愈挫愈勇,让一次次失败变为成功的启迪。所谓挫折教育、失败教育,都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当然,坚韧的意志力除了来自外部的培养和训练,更依赖于个人自身的磨练与提升。培养孩子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是历练勇者的必经之路。

强大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力一定来自心灵。从根本上说,要修炼出坚韧顽强的意志力,首先要做到心底磊落光明。孟子曰: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怀鬼胎、心存私欲的人总是畏首畏尾、担惊受怕。心底坦荡,则无所惧怕。其次,一个人不能被劣等低俗的欲望所牵制,要拥有自己的目标和信仰。真正的勇者,对于自己认定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和胆略。当然,这种无惧无畏是以对人性和民众大义的敬畏为前提的。成为真正的勇者,做一个充满勇气和魄力,勇往直前、顶天立地的人,需要教育的历练培养,也需要自我不断的意志磨练。

总之,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到学校学做人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聪明在于分得清是非对错,所以选择时不会迷惑;明智足以胜过私欲,坦荡服众因而不忧;所作所为符合道义,就不会感到害怕。也就是说,当学习的知识到了一定量时,智慧足以让人选择对的东西,而理性也足以让人控制私欲。在这两个前提下,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符合大义,所以内心无所畏惧。

知、仁、勇乃为人三达德,知以明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一个人做到了知、仁、勇,内心就少了忧、惑、惧。教育就应该充分地磨练学生的知、情、意,让他们高远立志、开阔心胸、勇于实践,以形成他们的根本智慧,体现出其应有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他们的自由意志,让其成长为不惑、不忧、不惧的人。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高远的人生智慧,怀着一颗博大仁爱之心,持有勇敢坚强的意志,那就必定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从而增强开创和把握幸福的能力,而这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上一篇:巧用四招 让衣橱重生 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