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两种虫害的特点及防治

时间:2022-10-30 02:04:15

大豆两种虫害的特点及防治

摘要:大豆在我国普遍种植,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占农业生产的比重也比较大,但大豆在种植过程中也同样和其他作物一样,深受各种病虫害的困挠,本文主要对红蜘蛛和豆秆蝇两种大豆虫害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办法。

关键词:红蜘蛛;豆秆蝇;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28-1

1 大豆红蜘蛛

大豆红蜘蛛又名棉叶螨。分布于黄淮、东北等大豆主要产区。此虫食性甚广,可为害32科113种植物。

1.1 为害状

群居豆叶背面,吸取汁液。被害叶面初期呈现白色小点,以后变红,严重时叶片变红干枯脱落。

1.2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0.529mm;宽0.323mm。春夏活动时期通常呈淡黄色或黄绿色,眼的前方呈淡黄色,但决不呈深红色。从夏末开始出现橙色个体,深秋时橙色个体增多,为越冬雌虫。雄虫背面观略呈菱形,体长0.365mm,宽0.192mm。体色同雌虫。阳茎形似鱼钩,钩的顶端有钩刺。

卵圆球形,直径0.13mm,初产时透明无色,或略带乳白色,后转为橙红色。

幼虫体近圆形,长约0.15mm,宽约0.12 mm。色透明,取食后体色变为暗绿,足3对。

若虫分为第一若虫及第二若虫,均具足4对。第一若虫体长0.21mm,宽0.15mm。体略呈椭圆形。体色变深,体侧露出较明显的块斑。第二若虫仅雌虫有,体长0.36mm,宽0.2mm。

1.3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10~20代,以雌成虫在杂草根部、枯枝残叶下、土缝、墙缝及树皮中吐丝结网,成群蛰伏越冬,次年3~5月间在野生宿根植物如夏枯草、毛地黄、紫花地丁、苦荬菜等寄主上寄生繁殖。5月中旬开始向大豆等寄主上转移。在豆田一年内有两次发生,第一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害春大豆;第二次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夏大豆。凡靠近村庄、路旁、荒地、菜园的豆田发生较重,干旱少雨年份往往大发生。大豆田发生先出现中心株,再向四周扩散蔓延全田。

1.4 防治方法

(1)清洁豆田周围环境,晚秋和早春结合积肥,铲除田埂、路边、田间杂草,减少虫源。(2)早期检查消灭传播中心,杜绝扩散蔓延。(3)药剂防治可用5%尼索朗3000倍液,73%克螨特2000倍液,浏阳霉素1500倍液,20%敌螨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2 豆秆蝇

豆秆蝇,又名豆秆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南方大豆产区,其中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受害最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减产50%以上。寄主有大豆、赤豆、野生大豆、大青豆、绿豆、四季豆、豇豆、苜蓿、野生绿豆等豆科植物。

2.1 为害性状

以幼虫取食大豆叶柄、茎秆的髓部和木质部,粪便充满隧道,初为黄褐色,后变深褐色,严重影响豆株的水分、养分输导和转化,轻则叶片变黄,植株细弱矮小,分枝和结荚少;重则枯枝和死苗。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2.2 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蝇子,体长约2.5mm左右,身体漆黑色。腹部有金属光泽。复眼暗红色,带紫绿色闪光。触角三节,第三节钝圆形,其背中央生有触角芒1根,约为触角长度的3倍。前翅淡黄色有光泽。翅基室较大翅前缘密生短刚毛列,靠近翅基部有较长的刚毛1根。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稍透明,长约0.07mm左右,宽约0.05mm。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4~2.6mm,为一淡黄色的小蛆。口咽器黑色。口钩下缘有一齿。第一胸节着生前气门1对,较小,鸡冠状。气门周围有6~9个椭圆形气门裂。第八腹节上有后气门一对,淡灰棕色,中央有深灰棕色柱状突起,其周围具6~9个气门裂。

2.3 发生特点

一般6月上旬末开始羽化,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在6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产卵,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盛发,中、下旬为第一代成虫盛期。第二代幼虫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末至8月中旬。第三代幼虫盛期在8月下旬,第四、五代在9月上旬至月底重叠发生。其中第一代幼虫为害春大豆,第二、三代相继为害春豆和夏豆,第四、五代主要为害晚播夏大豆、赤豆、豇豆等。

该虫发生最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5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旬雨量在30mm以上,有利于越冬蛹羽化,有效虫源多,第一生重,反之较轻。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旬雨量在40mm以上,第二代可能大发。春大豆比夏大豆受害轻,早播大豆比晚播大豆受害轻,分枝偏少、节间短、叶色深、绒毛密而斜生以及前期生长快的品种,均有较强的抗虫性。

2.4 防治方法

2.4.1 农业防治 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处理越冬寄主,把大豆等寄主秸秆用泥封闭或作为饲料随铡随用。并可采用豆田深翻、增施基肥、提早播种、适时间苗、轮作换茬等措施使越冬虫死亡,或于大豆开花结荚期浇水,不仅能消灭入土幼虫,还有利于大豆增产。

2.4.2 药剂防治 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3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液等进行喷雾,把豆株苗期作为防治重点。

作者简介:衣宝和,男,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农业站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上一篇:保护好害虫的天敌 下一篇:合理密植对小麦增产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