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有效措施

时间:2022-10-30 12:44:48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有效措施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对这个工具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小学数学基础就会很差。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数学科目对学生的重要性

学习小学数学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以后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另一方面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准、效率低、效果差”的现象仍很严重,也就是说当前课堂教学就效率来说不是“高效”而是“低效”。

从教师方面而言:

1.教师的上课、备课仍固守着陈规旧俗,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把握不准,在课堂上对于教学的驾驭能力不强。从而使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备课内容也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很少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学习方法指导,更谈不上实用和创新。

2.新课程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还不能真正理解、把握和正确运用,有的内容尽管从理论上理解了,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运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也很肤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相脱节现象,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不能完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3.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教师要做,把打仗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指挥、策划、调整打仗;(从自己干转到指挥别人干)教师要做张艺谋,把演戏权还给学生,课堂上真正演戏的应该是学生,(从演员转到导演)在课堂上教师要懒,学生才能勤;教师要做袁伟民,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比赛。而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仍然自己冲锋陷阵,自己打仗,自己演戏,自己比赛。这就造成了教师很忙,学生不知自己干什么的现象。从而造成了事倍功半的局面。

4.教师思维定势情况严重,老师们都已经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小学数学,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而当今课堂教学的新思想难以渗透,就是接受了新思想,也是穿新鞋走老路,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课堂上仍一遍遍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从学生方面而言:

1.当前状况下,学生学习目的还不够明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正确的引领和正面的的教育力度还不够。

2.大多数学生学习行为不好,还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学生的合作意识淡薄,学习主动性较差,还不能把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4.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农村中很多家庭中家长不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局限性。

5.学生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效率偏低。

解决措施

一、明确目标,激活思维

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赞可夫说:“要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集体主义思想。”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不限于知识传授,而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完整的统一体。新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观上也明确指出,“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让学生机械掌握知识的结论,忽视让学生意义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加强知识过程的教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二、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互为依存的一个活动的两个层面。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要实现“教”的目标,需要“学”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此外,教和学的充分开展依赖于教学交往结构的完整。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忽视师生的双向互动,更不用说调用生生交往这一资源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促进迁移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系统性很强,前后知识具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运用知识的同化理论,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新观念进人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作准备的传觉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新旧观念的同化过程。根据这个理论,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总是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实际掌握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越多,则越能顺利地获得知识,即学习的正向迁移就越顺利。这就要求教师应在系统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象以往那样从备教材出发,即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案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哪些使能目标,分析学生达到最终目标时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参考文献:

1、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

2、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张晖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4、刘仍轩 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10月

5、张希希 论有效的课堂交往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1年4月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 下一篇:怎样在音乐教学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