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9 11:33:09

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专利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政府把以专利、商标、著作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摆到了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高度。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正在全国范围内得以逐步贯彻实施。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和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推动高校专利工作的发展。例如:国家对高校的专利申请费用实行了70%的减免、许多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高校申请专利等、高校内部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和激励制度,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高校专利工作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技成果转化。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6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总量为22,950件,为2002年5,973件的3.8倍;2006年我国高校专利授权总量为10,457件,是2002年1,710件的6.1倍。

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高校专利工作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高校自身因素影响,我国高校专利工作还存在着申请量偏低、技术流失、成果转化率低、管理乏力等问题。

专利申请量偏低

尽管近些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国内其他部门的申请量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国内职务申请203,566件,其中企业为166,874件,占82.0%;高校为22,950件,占11.3%。高校的专利申请量远远低于企业。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高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仍存在重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和科技评奖等,而轻专利申请的现象。似乎只有学术论文、获奖科研成果才有学术深度和学术价值,才能说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而专利主要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层次较低,不能代表学术水平,因而不应当过于看重专利的申请。

另一方面是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专利申请和成果鉴定相比。成果鉴定一般只需5000元左右,请7~10位专家半天至一天时间就能完成,而专利申请一般需1~3年时间,手续繁琐,花费又较大;此外。当前高校往往偏重于把科研课题立项和的情况作为教师科研考核的两大指标,并相应地给予较大幅度的奖励,而对专利的奖励幅度则相对较小。在这样的经济杠杆导向下,教师更愿意将有限的研究精力放在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上,而很少去考虑其科研成果是否应该申请专利,有不少教师甚至连专利申请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不了解。

专利权、专利技术流失现象严重

2005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高校科技成果的流失率高达30%,其中,外单位窃取的占40%。化公为私的占10%,随人员流动流失的占20%。首先,由于专利授权后,发明人每年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年费,而部分教师手头的课题经费比较紧张,同时专利成果在短时间内又没能获得转化产生经济效益,这样他们在支付年费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交了一二年后便不再继续,从而导致专利权被迫提前终止。其次。个别教师法律意识淡薄,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将职务发明成果私下转让给企业。这种现象在高校中相当普遍。加之当前高校有关的管理机制对此缺乏有效的约束。使得许多教师纷纷效仿,这种做法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第三。近年来高校教师流动频繁,如:出国进修、考博、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以及调动、退休等。使许多原属于某一高校的专利技术。随着发明人的流动被作为“附属品”带到了其他单位。

专利成果转化难

一件专利经过数年的申请终于获得授权,接下来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其进行有效的转化,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这才是申请专利的最终目的。而目前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专利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十分低。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数据显示。2001~2005年,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为18,137件,专利授权量为8,389件,专利实施量为1,910件,实施量仅占授权量的22.8%。

造成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专利成果质量较低。近几年,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申请专利,出台了各种扶持和激励政策,如:专利授权之前所有申请费用均由学校承担、专利授权后一次性奖励发明人1000~5000元(由专利种类决定)等,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有部分教师受“金钱利益”的驱使。在认真“研究”了学校的有关政策后。“批发”制造专利,而不考虑该专利成果今后的市场前景,这些专利往往质量低下,使专利申请量出现“虚高”的现象。二是成果转化资金严重不足。高校的科技成果要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必须要进行小试、中试等,这是一个耗资大、风险高、时间长的过程。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科研资金,无力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基地。使许多质量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成果被迫“半途而废”。三是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一般院校,由于受自身知名度的影响。同当地企业进行沟通的机会很少,一方面对于企业的需求高校不能及时地了解,而另一方面高校已有的科研成果也鲜为企业所知,这样势必影响了高校成果的转化,造成资源的积压和浪费。

专利管理工作乏力

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只有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人负责专利工作。但仍有18.1%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

专利成果的监管上存在漏洞。对专利成果的管理,虽然许多高校都从制度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能严格跟踪监督的却很少,造成了制度的“形同虚设”。例如:对发明人私下转让职务发明成果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高校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监管不力所导致的。

专利管理人才匮乏。专利管理是一项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除了懂业务、懂法律,做好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经营头脑和专利推广能力,从而使高校的专利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当前在高校中这样的人才却十分的缺乏。

改善高校专利工作的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专利意识

针对教师专利观念陈旧,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的问题。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有重点、有层次、有计划地普及专利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强化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自觉性、针对性和积极性。例如: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题论坛,为教师提供各

种咨询服务;定期聘请校外有关部门的专家来校开展知识产权和专利方面的讲座及培训。通报一些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等等。

完善专利质量审核和成果监管制度

一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申请专利都采取了一定的资助政策,但由于缺乏审核程序,对申请的所有专利均给予同等待遇的资助。无形中造成了部分专利质量偏低的现象。对此。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应从专利技术最终能否成功转化的角度出发,在准备申请专利之前,要先对该技术的实用性、市场前景等作出分析和评估,对于其中质量好、转化价值高的给予优先资助。必要时甚至还可以适当加大资助额度。

另一方面,一件好的专利获得授权后,有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专利成果的监管,防止职务发明成果由于被窃取或私下转让等原因轻易地流失掉,给高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此,高校应在参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制订一套科学有效的专利成果管理制度,对涉及泄密、私下交易以及侵权等问题的处理作出明确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管理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跟踪监管工作,让所制订的制度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进一步增加专利资金的投入

为了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促进知识产权专利工作更好地开展,高校应设立一定数额的专利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专利申请和维持、专利技术转化、相关宣传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处理以及对发明人和有关管理人员的奖励等等。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由于受自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专利资金的投入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此。高校除了利用本校有限的科技经费外,还应争取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如:专利实施或技术转让获得的收益、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以及社会上的企业或个人赞助等。努力推进专利成果转化工作

高校应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加以对待。可通过高校自办企业、与政府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创办民营股份制科技企业以及参加各种科技成果展览会、项目洽谈会等方式,实现专利成果的最终转化。

实践证明,高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强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特点,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这是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另一种也正在被越来越多采用的方式是教师自己创办民营股份制科技企业。例如:华侨大学材料学院翁连进博士,以发明专利“萃取与置换联合法脱除氨基酸溶液中盐酸方法”和“一种沉淀法提取精氨酸的工艺”作为技术入股的方式入股泉港区南元化工技术有限公司,从2005年起开始全面投产。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实现了专利成果的成功转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和知识更新培训,经常性地选派专利工作具体负责人参加国家和省、市的各类知识产权、专利培训班。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知识产权、专利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动态;另一方面。可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包括多种专业在内的人才,如管理类、法律类、公关营销类等。特别是对公关营销类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高校教师往往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论从精力上还是能力上都很难再去自己解决成果转化的种种问题。而成果一旦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转化,不仅会对国家资源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到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这时作为管理部门,就需要拥有一支专业素质很强的成果推广队伍,在教师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从而使他们辛勤劳动得出的智力成果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

上一篇:情系山水 缘结绿洲 下一篇:总结经验突出重点继续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