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时间:2022-10-29 11:05:50

“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纳税实务》是一本根据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并结合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职教育中,“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问题的根源,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想办法编写更为合适的教材,建立更全面有效的考核机制,将“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得更彻底。

[关键词]纳税实务;教学;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51.139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以来注重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在不断地完善教学理念,其中就包括不断地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作为一门许多高校财会专业都会开设的课程之一,“纳税实务”这门课涉及了相当多的内容,其中不乏会计学、税法这些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较高的课程。针对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的种种问题,本出了相应的总结,并探讨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1 “纳税实务”课程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纳税实务”毫无疑问是会计专业的课程,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会计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中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税务的核算能力和纳税的申报能力。而且,众所周知,纳税这一环节在一个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在显示一个企业运营情况的同时,还体现着它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纳税实务的知识在会计工作岗位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会计工作者都能正确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2 “纳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这类专业本就对学生的计算核算能力要求较高,“纳税实务”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就更加不必多说。目前许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在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2.1 教学内容偏理论化,与高职学生特点不符

我国的经济政策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而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自然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所以我们的“纳税实务”教材就一直在不断地更新,这样确实保证了学生学到的知识满足当代的社会发展,但是教材本身却有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就是它的内容偏理论化。我国的税收制度由税法等相关法律确定,也许这也导致了我们的教材内容过于僵硬死板,偏向法律条文和固定公式,这样的编写方式对于高职生来说难免过于晦涩和枯燥。本身就相当烦琐的税收规则在这样简单的罗列堆叠之后,各种公式、概念很容易被已经失去了兴趣的学生混淆,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教学难以到达理想的效果。

2.2 教学方式偏传统化,与现代教学理念不和

在社会、经济都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难免会暴露出弊端,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教学改革,希望能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然而税法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却给我们的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因为面对不断完善、修改的税法制度,我们老师的课堂讲授经常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灵活,单纯的讲究知识灌输是绝对没有办法应对这样多变、复杂而又注重实践的知识体系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实际的应用举例和学生的具体实践,任何的知识都只是苍白无力的印刷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远远达不到的。

2.3 教学过程没有实践性,与纳税实务的教学目的不和

顾名思义,“实务”就是在强调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税收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理论化,但是最终这些知识的去处都是企业的财政税收管理上,很明显,这都是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只有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并且实践到税务核算处理中,这才算是真正学好了这门课,才算是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反观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整堂课都是教师们在长篇大论地进行着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从头到尾都很少会出现实例,就更不用提学生自主地分析应用了。这样的教学虽然是保证了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但是对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没有实际的核算练习等锻炼,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将会成为他们最薄弱的地方。

3 “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简析

针对以上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正,最终确定出以下几种改革策略,希望能借此来改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3.1 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其针对性和实践性

像上面分析中提到的,纳税知识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在一开始的课程设计上我们就应该保证它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通过对具体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生源(部分来源于中职生,部分来源于普高生)的受教育层次,设计由低到高的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完成分阶段训练;最后通过差异训练,“按需施教”“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出各类型企业所需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即从基础训练上升到专项训练,再整合进行综合训练,为了职业迁移,递增进行专业拓展训练,并构建教学内容。

3.2 改进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设计四大模块:由基础职业基本能力,设计基础能力模块;围绕本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岗位技能的技术工作,设计专项技术模块;围绕提升综合职业素养,设计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围绕会计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工作迁移、职业扩展岗位的提升设计拓展模块。同时,注意生源差异与个性差异,采用情景式教学单元。

3.3 改进教学手段,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利用的是手中的教材和单一的案例分析,很难满足学生们对于实践训练的要求。新的教学手段,以本岗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需求为导向,来设计课程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根据纳税实务课程设计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遵循会计工作过程体系,按照纳税岗位要求,依据纳税流程,运用纳税实训软件,构建教学模块;针对具体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情景,以实际办税工作业务为具体“任务工单”,搭建教学单元,设计具体训练任务;以具体训练任务为驱动,以典型真实的纳税实例进行有效整合,并提供职业工具来确定课程素材,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在做中教,在学中做。同时,创建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导的立体化工作过程与工作情景的场景过程课堂教学。

3.4 改进考核机制,做好学习成果的考察工作

以往的考核机制不过是纸质答题,这样的考核难免会有失偏颇,对于一门要求实践性的课程来说,纯理论的考核是不能够做到考查知识完善程度的。还需要增加一种实践考核方式,以完成任务的参与过程与完成结果(申报表、缴税凭证、报告等)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评价指标。并且进行应用实践与市场反馈,从而修正课程改革,深化课程内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4 结 论

“纳税实务”是一本为会计岗位服务的课程,而会计工作又是为企业和社会而服务,所以,我们在进行一切教学改革的时候都要重视起这一门课程的实用性。在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我们一定可以看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型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和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任伟峰,张勇.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商业会,2013(1):122-123.

[2]何颜,冯之坦.纳税实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经贸实践,2015(13):276-277.

[3]胡小平.高职院校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3(6):89-92.

上一篇:论生产制造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思路 下一篇:高中英语解题思路及策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