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要与拓展社会就业结合

时间:2022-10-29 09:58:16

结构调整要与拓展社会就业结合

在取得国家宏观政策的成效后,2010年国家开始把政策重心转向结构调整,侧重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重心的转换十分必要,没有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我国经济不可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不可能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如何在调结构促发展的宏观政策下,实现稳定和增加社会就业,需要将结构调整和拓展社会对就业吸纳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目前的态势看,我国第二产业,或工业行业就业岗位维持和增加对社会就业总量的影响举足轻重,这一领域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中小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企业群体,在结构调整中为中小企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形成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对就业也会产生直接的效果;而灵活就业的政策,有利于稳定并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对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重要的支撑条件。

1、强化有利于就业拓展的投资政策,新增投资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有所倾斜,要支持新型劳动组合型企业的发展。目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行业或企业其影响尚未完全消退。新增岗位的企业和行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新增就业的需求未能明朗化。要利用过去这些企业或行业形成的生产能力,结合产业调整和升级进行转换,重新布局,有效结合长短期政策促进就业。国外经济危机时期的历史表明。经济收缩时期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具有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创意和灵活生产密集的新型劳动组合型企业,对于解决城市的社会就业问题、推进结构调整的作用十分明显,需要各级政府出台创业政策给予支持。同时,对2009年以来的新增投资项目,建立并完善投资项目就业评估制度,以项目建设促就业。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能源。电信、机场或铺设高速路等项目,其基础设施投入是以劳动力为基础和使用地方资源为基础的,这为创造就业提供了较好的渠道。在这些大型投资领域建立投资项目就业评估制度,有利于实现项目的劳动力与其他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拉动地方社会就业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2、引导产业升级,有效结合长短期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产业关联拉动就业。我国产业门类众多,不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对就业吸纳能力不同,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势必影响劳动力在不同产业的分布。我国制造业中的加工贸易尽管有效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但主要在低端生产环节吸纳劳动力,其就业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目前推进的产业振兴计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产业链战略和产业配套条件问题,必须考虑长期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全面利用我国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和科技能力、投资环境的不同比较优势,强化加工制造,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在内的六大产业链环节在我国的延伸与发展,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发展对稳定就业吸纳力的作用。并着力改变仅仅在低端生产环节吸纳就业的状况,着力提升我国产业发展在国际国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把长期产业升级目标与就业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使充分就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生产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指向之一。

3、进一步强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以创业带就业,以多元化、多样化、柔性的灵活就业形式推动就业拓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企业群体,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金融支持、降低市场准入、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自主创业,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就业,已经在各地产生较好的效果。目前的创业政策体系比较完善,门槛也降低很多,政策体系的建设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创业促就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在政策面充分的前提下,如何营造宜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对创业促就业政策执行效力是十分重要的保证。一是可借中小企业发展之力,开发多种就业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就业模式,在困难时期加大灵活就业的比重,多开发短工、临时工、弹性就业等工作形式,尽最大可能短期内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是进一步采取多部门广泛参与方式,完善创业项目评估机制。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严格创业项目实施反馈。强化创业环境的外部支持体系,确保各级政府支持的创业项目不变形。

4、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着重为就业困难群体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发展时间短,存在信息差、信息缺乏、服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推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绩效评估体系,推动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建立,弥补劳动力需求方职位空缺数据的统计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加强供求双方的衔接,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提供更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就业困难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着就业信息不对称和就业保护不足的问题,要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职业地位的极端脆弱性,以及其生活处境,需要实施重点的社会保护政策;改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用问题,加强各企业或单位有效的职位空缺信息及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尤其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程度,借鉴过去再就业服务中心的经验,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

5、深化教育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强化职业教育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与学生就业技能,加强高等教育与市场的连接。根据教育部信息,2010年将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这一信息意味着倾向于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教育将再度成为政策关注点。教育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研究,对未来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技能进行详细的教育规划,打通教育体系与劳动市场的联系: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应着力于培训毕业生就业技能、更多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创业服务的优惠政策。

6、进一步完善以“技能培训”、“再就业引导”和“创业支持”等组合措施,推动农民工等新增就业者的创业活动。第一,强化就业培训体系之间的部门沟通与整合,减少不同劳动群体培训体系之间的阻隔现象;加强就业培训体系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联系,改变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提高培训质量。第二,利用现有就业服务平台,提供适宜于市场需求的短期技能专项培训计划,强化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者的匹配质量,进一步推动就业信息的公开化、迅速化,降低企业和就业者的职业搜寻与匹配成本,尽量防止已经实现就业的劳动者再次沉淀。加大劳动力再就业压力。第三,甄别新增就业者中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有眼界、懂市场、会经营的群体,实施“创业支持”计划,推动创业资金融资的“小额贷款”的顺利实施,构架以实用生产技术应用的创业平台,支持农民工创业,开辟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实施政府资金、技术和税收上的袁持”拓宽大学生就业通道,实现以创业促就业、促增长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体制束缚是服务业发展之后的直接原因 下一篇: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