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教育是处理三农问题起源

时间:2022-10-29 08:31:43

发展农村教育是处理三农问题起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不解决好,中国的所有战略目标,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可能落空。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城乡要协调发展。针对当前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必然是要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经济。

“三农”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都涉及到了此问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不仅政府重视,学术界也同样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其中比较有建设性的有这样两类:(1)长远途径,也既是政策途径,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门槛,结束城乡分割分治状况,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类策略主要是根据以往造成“三农”问题的制度原因,改变从前不合理的制度,给农民以公正的国民待遇。应该说这种策略可以从长远上保证城乡协调发展,是必须采用的。

但是目前“三农”问题的紧迫性不容许我们靠长时间的自然发展来解决,必须采取更为实际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策略。(2)直接途径,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以农村城镇化为目标方式,以科技兴农为推动力,通过农民市民化,减少农村人口来最终实现富裕农民的目的。这是最为直接的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也是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总体看两类策略,都可以在一些方面解决问题,但是却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农村也同样离不开这个核心,就是要首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一切,都要靠教育。各种调查研究的结论及成功地区的经验都显示,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一切举措的前提。无论是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城镇化,或者是发展农业科技,减少农村人口等等,都要以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前提。

一、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前提

一般来说,素质越高,能力就越强,收人水平也就越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素质和能力对劳动者来说,既是资本,又是生产资料。对当前的农民来说,其收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业收入。所谓农业收入又可以分为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几部分。无论何种产业,提高收入的途径一靠技术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二靠市场增加效益。因此可以说,高收入的农民都是既要懂技术又要能把把握市场的现代化的高素质农民。笔者在寒假期间曾到山东省莒县浮来山镇(笔者故乡)的花农李某的花卉种植园做过调查。李某作为当地第一家尝试种植玫瑰花的花农,如今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家里住的是二层小楼,还拥有一部小汽车用来代步。当笔者在2005年1月份来到该地的时候,由于天气比较冷,当地其它花农的花多数都被冻死,而李某家花圃里却是花团锦簇。原来,李某对玫瑰花的生活规律是非常的了解的,这一点使得他受益匪浅到,他的玫瑰花在情人节前上市时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利润。笔者还解到,李某的销路也是异常的广阔,不仅是山东省的各大城市,而且生意已经做到了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可说是生意通四海。同李某的交谈中得知,李某现在对知识是十分渴求的,认为自己目前的成绩都是来在家中书柜里摆着的几摞书籍。我们从李某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知识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对农民致富的重要意义。而对农民来说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农村基础教育。

农民的另一种收入是非农业收入,比如,从事非农产业。

农民进行非农业性的个体私营产业经营,政府一直以来是非常支持的。从事非农产业,对生产技术和市场行情的了解要求更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就跟高,这里不需多说。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开办个体私营企业一时并不是很现实,多数农民还是选择进城务工的方式来赚钱,这样既不用原始资金,又不需要承担风险,对农民来说是比较现实的赚钱途径。然而,众所周知,进城务工的农民(又称“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都是又脏又累而且收入还低的工作,即便如此,由于农民工数量众多,这样的工作对许多农民来说还是不好找。在城市里,“农民工”和所谓的城里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群体,好的工作都为城里人把持,留个农民工的只有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户籍制度的限制,居住条件的限制等等,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文化水平的限制了。由于体面的收入好的工作都是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就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工无缘了。据一份对农民工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同一地区的农民工中收入较高的是这样几类人,如:“懂一些英语”,“技术比较熟练”,或者是“人际关系比较好的”。对这些人的学历调查证明,其中受过高中教育的占相当大的比重。从中我们看出,知识文化水平对农民工就业以及收入的影响。

总之,对农民个人来讲,知识文化水平是决定收入的最重要原因;对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来讲,发展农村教育是必然途径。

二、加快城镇化脚步,减少农村人口,教育是基础

解决“三农”问题地另一条基本途径是城镇化,让更多地农民脱离土地,由农民转化为市民,从而减少农民人口,致富农民。促进农村城镇化,可以根本上改变有限的土地承载过多的劳动力的矛盾,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城镇化是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是农民非农化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过程。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和服务业,并让农民离开土地,由第一产业转而从事第二、第三或者第四产业。当然这样的转变同时就伴随着农民本身素质和能力地转变,因为只有知识水平以及素质能力地提高才能让脱农以后地“农民”们适应新的岗位,真正实现减少农村人口,致富农民的目的,也就才能真正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实质地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需要的两个条件,其一是发达的县域经济,这是农民脱农以后的承载体;二是农民本身素质的提高,这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城镇化以后新农民们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前者这里暂且不去讨论,至于后者,自然又回到了我们的话题———农村教育———当中。只有发达的农村教育,才能实质的提高农民总体的素质,才能为农村城镇化创造先决条件。

减少农村人口还有一条重要途径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农村学生的升学。如果说城镇化是从面上减少农村人口的话,那么升学就是从点上一种途径。不要忽视了这些“点”的作用,因为有时候“点”是可以起到带“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竞争非常的激烈;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创业,将来会给予很多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是未来的农村成为有位青年创业的最好的舞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回故乡农村创业的盛况。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旦回来,就会给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知识和智力支持,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当然,饮水思源,给这些农村大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是农村基础教育,是我们现在亟待提高的农村教育。相信农村教育的发展必将会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培养出更多可以带动全面的闪光的“点”。

三、走科技兴农的道路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对于工业还是农业都是如此。我国农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农业科技的落后。农业科技的落后具体表现为两种,一是农业科研投入少,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后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使已有的先进农业科技无法应用到实际中来。对于第一种落后,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不够,投入少,还有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而第二种的落后直接的原因则是农民自身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所掌握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不足,导致农民群众从意识上到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事实证明,我国每年取得的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中,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差距主要在智力支撑。有关资料显示,上过4年学的农民的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年产量高13%,即使没有这些投入,前者也比后者高8%。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为11.7年,荷兰农民大部分达到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我国仅为1∶1200,平均1万亩耕地不足1名农村技术人员。这些数据的罗列使我们对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目了然,那就是农民基本素质的差距。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技兴农的战略是针对我国国情的极有现实意义的选择。然而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得到落实还要依赖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就是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实现这一条件,又首先要依赖农村教育的发展。

结语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导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要坚持“人”这个根本,坚持以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本,通过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通过提高农民自身的创造能力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应当说这是最正确也是最能抓住根本的发展思路。促进的人的发展,教育是关键。就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现实,下一步农村工作的中心也应该向农村教育上倾斜。把发展农村教育当作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基本途径。

上一篇:税收入库级次管治实施办法 下一篇:法制办合同规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