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好之,乐此不疲

时间:2022-10-29 08:29:38

文言文离今天太远,许多语言现象和今天不一样了,学起来难度比较大,要学好文言文,的确要花一番功夫。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篇目的增加、知识积累的丰富,有了一定“量”的基础,文言文的学习将会轻松很多。

(一)

过去的中学文言教材数量多、跨度长,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民国,各个时期都有,许多文言文确实是艰涩难懂。实施新课程后,大多数学校在高二阶段都让同学们选修《史记》。面对整本《〈史记〉选读》,看起来的确是“好不吓人”。但它相对于《左传》《国语》《老子》等来说,还不是最难。手捧《史记》,我们首先要放松心情,文言文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咬咬牙,我们就翻过了这座“大山”,无限风光在等着我们欣赏呢。

学习文言文,要很好地利用工具书,通过查检、琢磨,就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常用的文言工具书主要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词典》等。

《〈史记〉选读》大多选的是人物传记。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有四个要素,即“时、地、人、事”。学习史记人物传记,抓住这几个要素,文章内容便差不多了然于心了。人物传记,说穿了就是“某某二三事”,主要叙述的就是一人或一家的经历。能够名垂青史的应该是有“功”、有“德”或有“言”之人,是为官、为人的典型。从表达方式看,自是叙述为主,兼以议论评价。《史记》被后人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以证明其文学

价值之高。

(二)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大声朗读。朗读文言文就是亲近文言文,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不仅有助于对文言虚词语气的辨别、体味,而且有助于对文言句子节奏的把握;不仅有助于感觉文言长句的连续与句读,而且有助于理解文言修辞和文言语法等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个载体,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思想感悟在朗读中,情感熏陶也在朗读中。读中自乐,乐在读中。

(三)

《史记》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像不足挂齿、一诺千金、相提并论、强弩之末、好学深思、百步穿杨、一日千里、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先发制人、在此一举等,都来自于《史记》。

我们可以先从感兴趣的成语入手,然后推及其他。文言句式虽然千变万化,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整理和归纳,我们会发现其实它们也像数学一样可以举一反三。虚词、实词、词类活用等也是有规律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字词音义、通假字、文言实词释义、文言虚词释义、词类活用、古今异同词、文言句式、成语典故、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如果觉得这样做很麻烦,负担太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几个方面作为整理的重点。

在课堂上我们及时记下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课后又能按上述项目及时复习整理,条分缕析,温故知新,各个击破,我们的文言文就会学得很扎实。

文言文要学得功深底实,尝试翻译也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史记》里的篇目一般都比较长,要全文翻译没有时间,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句子进行操练,然后对照有关参考资料自己评改。什么是典型的句子呢?就是有重点实词或虚词,尤其是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

(四)

《史记》的学习,其实远不止学习虚词、实词、词类活用这几个方面,如果仅仅看到这些知识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我们应当扩大阅读视野。

《史记》上的文章,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基础知识,更可从文学角度欣赏它。《史记》里面有许多故事,不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史记》不仅是历史作品,而且是上好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逼真、血肉丰满,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读《史记》有的时候像读小说,有的时候又像在看戏,就是这个意思。

像阅读欣赏现代文学作品一样,读《史记》也要读得进去,读得出来,读出作者,读出自己。比如阅读《项羽本纪》,我们可以深入其中,思考项羽在作者心中是个什么人物,从哪些记叙可以看出作者的评价,是怎样评价的。如果我们看过戏剧《霸王别姬》,还可以比较戏剧中的情节与《史记》中的相关情节有何不同,并且思考编剧为何要改剧情。

一般说来,选入教材或者用来考试的古代散文大多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在艺术手法上,也能体现我们的文学艺术传统,值得后人借鉴。如果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不对其中的思想进行开发,不把精华揭示出来,就会有“深入宝山空手回”的感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文言文,只要我们心仪它、喜欢它,它一定会爱上它,从此忘记疲倦,获得无穷乐趣。

你的朋友:朱老师

上一篇:隔着文字看西安 下一篇:语词笔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