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枕后位的2种体侧卧位法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9 08:23:54

纠正枕后位的2种体侧卧位法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用2种不同体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潜伏期经内诊或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成同侧卧位组和对侧卧位组(各50例),观察两组阴道分娩率、第l产程时间。结果:①同侧卧位组阴道分娩率与对侧卧位组阴道分娩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1日~2008年7月31日在产科分娩的初产妇中选择进入潜伏期后经内诊和B超证实为胎儿枕后位者100例,均为头位、单胎、骨盆正常、无明显头盆不称及产科并发症。按照头位分娩的评分标准对骨盆、胎儿体重、胎方位、产力等评分,头盆评分>7分可入选。两组产妇年龄均在21~34岁,孕周37~41+6周。

方法:①确定胎方位:对于潜伏期≥8小时者进行内诊检查;宫口未开或不易查清者应用B超判定胎方位,同时测定羊水指数及估测胎儿体重。②试验:将100例枕后位产妇按随机表法分成同侧卧位组和对侧卧位组,每组各50例。同侧卧位组;产妇在确诊为枕后位直至宫口开全期间,在30°~45°坡床上,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侧卧位,侧卧时产妇微躬腰部,含胸屈膝,将对侧下肢上收至与脊柱纵轴成90°角,同侧下肢向后伸直,使腹前壁贴于床面上。对侧卧位则与之相反。

结 果

两组分娩方式的比较:均在临产后24小时内分娩。同侧卧位组的阴道分娩率(68%)明显高于对侧卧位组(44%),难产率低于对侧卧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far评分均>7分,胎儿双顶径、羊水指数及新生儿体重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05)。

两组异常胎位纠正情况比较:同侧卧位组胎儿自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的成功率(54%)明显高于对侧卧位组(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自娩者按第1、2产程分别计算时间,剖宫产分娩者,以产程开始时间计算至胎儿娩出为止。同侧卧位组平均第1产程时间为13.5±6.5小时,明显少于对侧卧位组的17.1±17.2小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第2产程平均时间无差异。

讨 论

孕妇在侧卧位或仰卧位时,胎儿重心受重力影响,移向孕妇的侧后方,易发生枕后位、枕横位,若再加上产力、骨盆异常等因素,则有可能形成持续性枕后位或持续性枕横位。胎儿在重力和羊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则可以绕本身的长轴产生旋转运动,从而使胎方位发生转变。胎儿位置是受胎儿重心影响而改变的,然而胎儿重心则在其背侧部,因此改变胎背的方向,则可改变胎儿的重心位置。在枕后位时,胎儿背部在孕妇的侧后方,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卧位时,胎儿背部会向产妇腹前方向移动,同时带动胎头枕部向前旋转,在有效产力作用下,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得以向枕前位转动,从而使异常的枕位转至枕前位,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在进行体侧卧位纠正异常枕位时,应由专人看护产程,适当人为干预如人工破膜、宫颈封闭、加强产力是提高顺产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凌萝达,顾美礼,主编.头位难产.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248.

2 区熙东,陈小兵,苏静.产程中改变产妇矫正胎方位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329-332.

3 郑怀美,主编.妇产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上一篇:双胎妊娠11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米索前列醇用于晚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