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3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15 02:57:18

胎盘早剥36例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97~2007年两院产科住院分娩总数17900例,其中胎盘早剥36例,发病率0.2%。孕妇年龄23~42岁,平均29.97岁,初产妇33例(91.6%),发病孕周大多为31~42周34例(94%),孕26~31周2例(6%),发病诱因以妊高征多见、其次为脐带因素,见表1。

临床症状与体征:本组患者大多表现为腹痛及阴道出血,其次为无原因的胎心监护异常;阴道出血27例(75%),其中9例为血性羊水,2例伴失血性休克。腹痛23例(63.89%),其中腹部板样强直伴触痛8例,子宫张力高且无宫缩间歇15例。胎心过速或减速(LD)4例(11.1%),胎心消失2例(5.56%)。发病后经B超检查7例,其中4例提示胎盘后血肿,余3例未发现异常。

诊断标准:根据Sher胎盘早剥分型标准,予产后检查胎盘血块压迹,Ⅰ度为剥离面<1/3,Ⅱ度为剥离面1/3~1/2,Ⅲ度剥离面>1/2。本组胎盘早剥Ⅰ度4例(11.1%),Ⅱ度26例(75%),Ⅲ度5例(13.89%)包括子宫胎盘卒中2例。

救治情况:本组无产兆胎盘早剥26例均即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终止妊娠,分娩期胎盘早剥9例中2例宫口扩张<3cm且阴道出血量多亦即子宫下段剖宫产,6例宫口扩张近开全始见血性羊水而予钳产助娩或顺产分娩。凡阴道出血量多者均及时输血补液纠正低血容量,分娩前准备新生儿 复苏器械与药品以利抢救,分娩后应用宫缩剂防止产后出血,一般于宫体注入催产素10U、麦角新碱0.2mg(重度妊高征慎用)及催产素20~30U加入补液中静滴以维持宫缩,持续子宫按摩等。

结 果

本组36例产妇经积极有效治疗后无1死亡,亦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均保留子宫,分娩后经复查继发性贫血13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产妇均按期出院,亦无席汉氏综合征等后遗症发生。围产儿死亡3例(8.3%),其中2例为死胎,另1例新生儿(孕35周)系Ⅲ度胎盘早剥、Apgar评分7分、体重1550g,转小儿科抢救,7天后死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其余33例新生儿均健康出院。

讨 论

胎盘早剥大多有表1中所列诱因,且常表现为腹痛伴或不伴阴道流血,根据病史及体检结果,诊断并不困难,但产前隐性阴道流血且无腹痛者易被误诊。临床上可遇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者,仅自觉腹胀。因此需密切观察,当检查发现子宫敏感张力高且无宫缩或不明原因的胎心变化及胎心监护出现LD时,应疑及胎盘早剥,可通过B超检查有无胎盘后血肿以助诊断。

胎盘早剥的救治:胎盘早剥能导致DIC的发生,因此,尽快终止妊娠是挽救母婴生命的重要环节。本组对无产兆和虽宫口扩张但短时间不能阴道分娩者均行子宫下段剖宫产,以制止继续出血及阻断释放病源。分娩前后给予输液、休克者开放2条静脉,必要时做颈静脉穿刺,迅速输血补液给予平衡液或706代血浆等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灌注,纠正休克,防止DIC发生。并适当使用宫缩剂预防产后出血。

预防:包括积极治疗诱因、强化产前检查及有关卫生知识宣教等。另外,对羊水过少者,需要应用催产素引产时,剂量宜小;有产兆时密切观察宫缩。注意产程进展,避免过强宫缩,防止引起胎盘早剥。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应鼓励孕妇作适量的活动,避免长时间仰卧;避免腹部外伤等。

上一篇:西安地区儿童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分析 下一篇:双胎妊娠11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