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9 07:32:34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第二课堂”,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网上和网下两个手段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修改作业和扩充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借助混合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还能在课后利用网络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职院校思政课也在引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这一背景,在本文笔者将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在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混合式教学;教学质量

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持

1.1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受到新事物的刺激和形成固定的反应之间的连接过程,行为就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而探索和得到结论的过程就是“学习”。行为主义认为,探索和得到结论的过程是学习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在“探索和得到结论”这一环节下功夫,如改进教学方式,创造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等。因此,采用网上和网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渠道,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更加方便,使答疑解惑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而不必要苦思冥想等到课堂上去解决。因此,行为主义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之一。

1.2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又叫认知学派,是西方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脑自我变化的过程,外在的刺激只是大脑自身不断完善的一个外在刺激,学习依靠长期的引导下某一时点的顿悟,因此系统的、理论性的教学应当是教学的主要模式。认知主义强调课堂系统理论性教学,同时注意到了课下教学跟进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思政课内容虽然抽象,但是都来源于生活,但从生活中具体现象抽象到理论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单纯依靠原有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将这个过程充分完成,因此有的学生总是“不入门”,其实就是没有建立起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的联系。而认知主义主张“生活处处有知识,学习无处不在”的基本观点,与混合式教学模式不谋而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好地实现了认知主义的主张,所以认知主义成为混合式教学的又一理论来源。

1.3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主张“因材施教”,对统一的课堂教学持批评态度,认为单纯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忽视个体特性,影响个人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因此,建构主义主张改变传统的书院式教学模式,要给每个学生都有和教师直接沟通的机会,让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提出自己问题并由教师针对性地解答。高职思政课很多知识点,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知识抽象且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仅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让学生都透彻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理论,而且课堂教学往往无法对课外知识进行有效延伸,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和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吸收。而混合式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并确立起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接受知识,并有更多更方便的渠道得到教师的指导,因此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建构主义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和统一的,因此也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

综上,高职院校思政课基于网络技术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在内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 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2.1 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掌握课堂节奏,学生只是跟随教师的进度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对于完成教学目标而言,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尤其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大课,这种方式更有效率。但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强,但又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而在线教学的引入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数字化资源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也得到激发。此外,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和频繁,随时得到教师的解答,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使教学内容得以高质量完成。

2.2 解决“大课弊端”

所谓“大课弊端”,即课堂人数过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需求,只是将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将思政课安排为大课的情况比较多见,因此“大课弊端”凸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缺席率居高不下。而网络平台要求每位同学都参与,并且有机会和教师互动与交流,同学之间的沟通也更为方便,因此使学生的参与意愿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感增强,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

3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形式

3.1 网络课堂的开展

思政课开展网络课堂教育,充分的信息资源是首要条件。信息资源包括学习内容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背景知识视频等,还有教学软件,传统的power point依然大显身手。这些网络下的信息资源可以作为对课堂知识点的有效补充,在课前上传到网络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解课堂内容,起到“预习”的效果,在课后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料来回顾课堂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网上学习平台,只要有网络连接和软件的使用权限,学生和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到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提问和答疑,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问题讨论,教师还可以将作业以电子版的形式公布在网络上,方便学生查看。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有关课堂内容的时事新闻以链接形式到平台上,充实课堂资源,完善课堂内容。总之,构建网络课堂,需要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既可以是内容呈现,也可以是用于教学评价的试题、试卷等课程资源。

思政课开展网络课堂教育,还需要个性化的平台设置。除了信息之外,方便使用、具有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平台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也日益多元化,部分高职院校建设的学习平台太过标准化,长时间使用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不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制约了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因此,网络教育平台应当建立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审美标准来自我设定。但对于与思政课知识点关系紧密相关的讲解、试题试卷资源以及答疑平台等,为保证信息完整和管理方便,可以考虑统一标准。至于学生思政课学习笔记,学习心得等模块,应当允许自主设计和个性化安排。

思政课开展网络课堂教育,还应当制定合理时间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和学习原则上是时间灵活安排的,但为保证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参考国外教学管理制度,即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网络平台上布置一些有关思政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此作为督促。同时,学校也应当对思政课教师参与网络教学的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制定时间表,让网络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方式中去,更好地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3.2 课堂教学的开展

有了网络教学这一有力辅助工具,高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开展就更为灵活,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理论知识讲授的主要阵地,这是混合式教学的根本,不能本末倒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因为课堂内容的背景知识都已经在网络平台上提前公布,因此教师可以将更多时间分配在重点知识点讲解和内容分析上,将课程重点突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可以考虑分组学习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出现,并不过多介入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课堂教学上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重点讨论一个专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不同组之间定期开展交流互动,让知识互相流动起来,同时,由教师对每一小组的汇报成果和小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作点评,这样可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有,课堂教学还是考核评价的重要环节。和网络教学模式相比,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考核评价,建立量化指标。这部分可以与网上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测评效率,增强结果的科学性。

4 总结

本文以网络技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开展形式和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意义。相信笔者的努力对在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进一步推进混合式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4(03).

[2]Harvi Singh and Chris Reed.Centra Software 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 [DB/OL], 2009,7(09).

[3]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Z].2005,7(09).

[4]余胜泉.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2013,6/2013,7(09).

[5]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课题名称:2014年度工商科研课题 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课题编号:14G-04-B07 0401

作者简介:苑秀芹(1977-),女,内蒙古通辽人,法学硕士,副教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基于PLC控制的锅炉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企业选矿设备维修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