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人口增长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2022-10-29 07:28:38

控制人口增长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增长;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到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1]

此外,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除我国人口数量大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2.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3. 男女性别失衡。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

4.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急速,老龄化的水平将会更高等。1997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1亿多,占总人口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多岁人口的2~3倍,一对夫妇负担两对老人和一个孩子。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严重不平衡,会广泛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文化。老年人增加意味着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社会开支、退休金和医疗费用增加,越来越少的就业人口为越来越多的老人提供支出。例如,我国1978年退休金为17.3亿元,1987年为238.4亿元;1997年用于老龄人口的开支占工资总额的19.6%,到2030年将达工资总额的48%,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许多问题,或者是成为重要的发展问题。

二、 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与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不断增加的人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由于过度开垦,使土地严重退化,人均森林面积逐年下降,土壤蓄水能力减弱,导致风沙加大,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开采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环境严重恶化。另外,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水资源极度缺乏。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世界范围讲,我国已被列入淡水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之列。随着人口的增加,淡水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人们的生活、农业和工业都需要大量的淡水,但我国的淡水资源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据预测,我国目前全年缺水已达350亿m3,如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到本世纪末将缺水1000亿m3,城市缺水量将超过200亿m3。

3. 人地矛盾突出。在我国的国土上,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不足50%,有94%的人口聚居在东部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住宅、工业用地增加,耕地不断减少。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产量难有较大的提高。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仍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由此,人均耕地已由1949年的0.18公顷,下降到1990年的0.085公顷,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顿。我国草原面积3.2亿公顷,但已有0.87亿公顷的草原退化,493万公顷的草原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森林覆盖率仅仅达到13.4%,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

4. 社会负担加重。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给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和有限的资源,将难以解决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这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多,我国不得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又使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三、控制人口增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这不仅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正确处理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加强人口控制,使出生率达到并保持基本平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是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第一位准则。我们要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人口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切实把严格控制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作做好。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劳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问题,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两手硬,增强人均意识,忧患意识,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采取过硬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创造有利于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环境。要实施科学管理,开展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把控制人口工作同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努力发展生殖健康产业等各种措施,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中国人口素质低下不但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还制约着国民科学素养的改善、科技人才的数量进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只有1.4%,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鸿沟;中国科技人才奇货可居,而且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就是这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面临着向发达国家不断流失的威胁。为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就必须提高人口素质。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大力开展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咨询服务,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要深化高教体制改革,推动高教大众化进程;第三是要推行素质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第四是要通过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人才流动中化被动为主动;第五是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投资营养健康,改善全民的身体素质。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在20世纪末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正面临着一个高收入国家遇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其所拥有的资金只及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如何配置好资源创造性地建立起适合自身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目前中国正在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但是新体制的顺利推开还有待于政府切实解决转轨资金缺口问题,从而使个人账户名副其实。同时还需要开源节流相结合,真正做到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开源”就是要寻求新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保基金,还需要以企业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养等多种养老方式作补充;“节流”就是要因应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适当提高职工退休年龄。

5.高度重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资源;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积极倡导生态化生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和效率;三是倡导并鼓励节约型消费方式,建立资源优患意识,使节约资源,善待环境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四要加大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措施的落实,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制订并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市场取向的政策和法规。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 冉云霞. 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 , 2002, (04) .

[3] 吴殿廷. 中国人口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04) .

[4] 蔡志明,胡梅. 论人口控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01) .

[5] 李淑华. 人口控制与环境伦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6] 李学军. 对可持续发展与人口控制问题的思考[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 (01) .

上一篇: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看“于丹热” 下一篇:试论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