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定规划的低碳生态规划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29 07:23:35

基于法定规划的低碳生态规划应用研究

摘要: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发展时期,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以环境、资源为代价来发展城市的问题。而生态规划就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对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对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做出合理调控,在城市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以广州国际金融城的生态规划为例,探讨一种将生态规划与法定规划进行有效衔接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生态规划;生态城市;城乡规划体系;广州国际金融城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汇聚,严重威胁全球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稳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给城市及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而以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自然”模式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此,需要在传统城市规划基础之上引入生态城市规划概念。

1.生态规划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规划,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应用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中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达到既能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目的。

1.1传统城市规划的局限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局限,包括:

第一、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第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

第三、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这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级的。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1.2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截至2013年2月,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地级(含)以上的城市共有259个,占相关城市比例的90.2%,并由相关科研机构协助编写了生态城市规划,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由此,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呈点线面相结合、齐头并进的建设格局。

仇保兴部长“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报告中指出六个方面的转型,其中提到:“高能耗的城镇化到低能耗的城镇化,高环境冲击型到低环境冲击型。”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已经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在城市建设中发展生态规划是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要求日提高的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实施的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

2.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应用

2.1生态规划与传统法定规划的衔接

目前生态规划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传统城市规划的一个章节,这样生态规划在形式上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并未与规划本身有机融合。另一种则是由生态学者构建的与城市规划并行的一套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独立的生态规划只“围绕生态概念”针对城市生态问题而进行界定性的研究,使得生态规划的过程与结果显得过于专业化而少了些规划应有的政策特色,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入到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中去。

2.2现代生态规划所应具有的新的内涵

生态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和经济性。各类方法和技术既要反映信息时代的最新成果,与新技术、新产品相结合,又要遵循传统技术体系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客观要求和既有的政策体制机制结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尽力改变现有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变传统的串联式为并联式的集成协同模式,避免形成孤立的技术评价体系和规划建设形态。传统的法定规划层面没有针对城市涵盖的各系统、技术和措施进行统筹协调,而生态规划就需要针对规划区,从土地利用、绿色交通、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综合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生态规划研究。

3.广州国际金融城生态规划项目实例

广州国际金融城位于广州市行政区域的东部,紧邻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是珠江沿线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东进轴与南拓轴的“起点”,也是广州市实施“中调”战略的重要地区。

本次生态规划为金融城构建了从规划到建设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完善的低碳生态控制体系,从城市设计低碳控制指引、低碳生态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设计指引三大方面进行项目过程控制。从土地利用、绿色交通、资源利用、综合环境、绿色建筑五大方面营造出金融城活力、高效、宜居、低碳的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绿色CBD城区,实现了金融城低碳生态看得见、能落地、可量化。本项目是在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有如下几个特色创新的地方:

3.1提出结合法定规划的生态控制系统规划编制方法

本规划从土地利用、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绿色交通、综合环境等几大方面建立广州国际金融城的低碳生态控制系统,提出生态控制指引。配合金融城的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演进,从低碳生态的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或支撑依据,完善规划方案。

3.2在城市设计方案基础上运用多约束模拟仿真手段指导空间规划

本规划通过对广州国际金融城现状和现有规划设计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调研与分析,引入了实地测量(测量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区域气象、风环境、热岛、噪音等)、GIS空间统计分析、模拟及实验分析等多种定量研究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鉴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地质、水文、气候、植被、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城镇建设、历史人文等各种空间信息,综合分析能耗、水耗、生态、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空间布局合理性,并提出现状和既有规划的优势和不足。同时,采用相关软件模拟分析,以及实验等技术手段重点分析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围护结构能耗、屋顶绿化和非传统水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为规划设计和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持和依据。

3.3在控规平台上制定“可量化、可操作、可借鉴”的地块生态控制指标

通过上述几个专项的研究,制定出广州国际金融城可量化、可操作并具有纲领意义的生态控制指标,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路径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分为土地使用集约、资源利用高效、交通出行便捷、环境舒适宜人四大方面,涵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路径层进一步分解为土地利用、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绿色交通、生态环境、物理环境以及综合七大类共18个指标。作为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出台标准、实施考核与评估的技术依据与基础,同时制定绿色建筑控制图则,将各项低碳生态指标纳入控规指标控制体系,直接用于指导土地开发。

3.4提出以单位建筑面积资源能源消耗限额作为地块控制指标

通过能源利用专项和资源利用专项的研究,将金融城不同地块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水耗指标作为生态城区的规划评价指标,有利于从规划层面抑制广州国际金融城区域的建筑用能与用水需求的过快增长,对于实现建筑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通过广州国际金融城的生态规划研究,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法定规划在理论,价值观和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广州国际金融城生态规划将两者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衔接,重点研究了生态规划的理念如何通过法定规划得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规划在法定规划的平台上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将来也会有更多的项目会将两者通过其他方式更好的结合,从而将绿色生态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也会将这方面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沈基清。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仇保兴。实施生态城战略三要素。中国建设信息,2010

[3]李迅,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研究,2009

[4]牛凤瑞,等。中国城市发展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袁亚琦《浅析生态规划与城乡法定规划的衔接》,山西建筑,2010

上一篇:加强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挤密桩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