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年级数学备课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10-29 07:19:46

对低年级数学备课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 数学教学;备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104―01

北师大教材留给师生思考的空间很大,教师若不认真思考,不仔细琢磨,就不会明白作者的出题意图,当然就谈不上高效课堂了。笔者认为,在备课中,教师要潜心研究,认真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关注情境图提供的各种数学信息,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材,使质量与能力同时得以提升。

一、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很多表格让学生去填,有的表格外框是全封闭的,有的则是右边半敞开的。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作者的编写意图,置之不理,显然这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

大多数教师只让学生填了前面4个表格即可,剩下半敞开的表格似乎没有发现,也没去多想,所以就忽略了。实际上,在做题时只要仔细观察、用心琢磨,就会发现,除了前面的几种填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填法。因此,只有及时把握这一信息,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教学,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限度发展。

二、关注情境图中的信息

教材中选编了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向学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向学生展示了神秘的童话王国;或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为主角,向学生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这些情境图的选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笔者认为,要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然后汇报自己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让其他学生适当进行补充。经过几个学生的补充,学生就获得了比较全面的数学信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为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教学“ 游乐场 ”中,生1说:“老师,我发现买一张碰碰车票需要3元,买一张火车票要2元。”生2说: “老师,我还发现一辆碰碰车能坐2人,一节火车能做4人。”……笔者对这些发言的学生及时进行了表扬。

三、关注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各种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就顺利多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虽然都交代了各种数量,但是没有一语点破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哪个是不变量,哪个是变量,变量与变量总是在不变量的基础上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如此,学生就掌握了解这类题的策略,解题也就变得轻松了。

比如,“兔子安家 ” 中,兔子的总数12只是不变量,房子数与每间房子住兔子的只数是变量。无论每间房子兔子的只数及房子数如何发生变化,12只兔子这个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很快就能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结果。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有些时候教师只关注了结果,却忽视了学生们的思考过程。其实,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让他们把问题及时暴露出来,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掷飞镖”的智力题中,有一个学生得了27分,一个得了24分,另一个得了26分,每人投掷了3次。有学生写算式:27÷3=9 (分),24÷3=8(分);也有写3×9=27(分),3×8=24(分),12+8+6=26 (分),9+9+8=26(分),26-9-9=8 (分)。笔者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有人说:“我想因为每人掷了3次,所以,要是3次都得9分,那么才能得27分;要是3次都得8分,那么就得24分;要是2次9分,1次8分,那么就得26分;要是2次得8分,一次得9分,共25分,就不符合要求。”笔者为这个学生精彩的分析首先鼓掌叫好,学生也掌声不断。接着让学生分析得26分对不对,学生很快发现错了,理由是图中就根本没有12 分和6分。学生说得多好呀,这都是他们认真观察并思考的结果。

总之,在备课时,只有认真解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关注教材的各种信息,正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编辑:谢颖丽

上一篇: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 下一篇:“学生都走光了”折射出的乡村教育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