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时间:2022-10-29 06:42:41

物理教学中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摘要: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者的体会是:指导读书,多设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阅读;观察;实验;思维;练习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而平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启发引导学生会用已学知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分析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指导读书,多设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只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才能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指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

要求学生有的放矢。根据内容的不同,教师先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出几个阅读提纲,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做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这样既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阅读

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可以是齐读或默读,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课后阅读。

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理解,使知识得到升华。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广联博思。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挂图、投影、课件等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深入细致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

1.观察要有主次

在观察前教师要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对象和怎样观察。

2.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

3.观察时要思考

如在讲解力的合成时,两个大小一定的分力在合成时,它们的合力怎样随它们间夹角的变化而变化?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要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实践表明,边学边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也特别高。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材中的“想一想”,进行巧妙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

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引导学生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

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种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又不产生其它变化”。它的难处在于没有提出与否定描述相对应的正向的肯定的描述。而根据第一种描述“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它变化”,其相对应的方向为热量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则第二种表述的方向为:“高温处吸热,热量用来作功和散发”,更进一步提炼为“热量用来对外界作功”。很明显,反方向为外界对系统做功使内能改变。详细的第二种表述就可说为:“做功的能量可完全转化为热能,但吸收的热能不可能完全用来做功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正反两种方向很清楚,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为进一步讲明“两种表述所表示的实质是相同的”这一重点和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使这一难点从此不再是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

五、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

2.解题时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总之,阅读、观察、实验、思维、记忆、练习等方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创造有利于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情境,就会使各个环节的指导适合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上一篇: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