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叩问 品出“三味”

时间:2022-10-29 06:06:03

摘 要:教师在阅读中要营造恰当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阅读敏感和期待视野,有针对性地把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反复细读、深读、追问,从而实现对信息的扩容和重组,达到品读的目的,完成有意义的语言实践。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细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1-1

前不久,我有幸随特级教师陈跃红到江苏句容上一节公开课《少年王冕》,乍一听到消息,既喜且忧。喜的是能在如此大范围的苏、鲁、琼三省名师交流研讨活动中上课,机会难得,定有长进;忧的是与诸多名家同台,稍有差池,岂不出丑?一时之间,食不知味,夜难安寝,忐忑焦虑萦绕心头。无奈之余,我只能请陈特指点迷津。谁曾想,他胸中早已有丘壑,一语惊醒梦中我。语文课最忌讳上“碎”了,上“散”了。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能抓住关键句串联文本,就不至于把课上散了。于是我们就牢牢抓住课后一题展开教学: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却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理倒快活些。”是不是他真的不想在学堂读书了?分别在故事发展的不同环节巧妙设问,一次次叩击学生的心灵,敲打他们的灵魂,感悟王冕的一片赤子孝心、一颗勤学苦心。

一、问在矛盾处,品出韵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者”与“读者”走的是相向的路径,“作者”通过作品字码呈现自己的“情”,“读者”通过作品字码探讨作者的“情”,双方在“文字”上相遇,细读文本,抓住关键字词,有时适时进行情境还原,就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的跳动。现在的文本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只要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差异。有时甚至是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教师在这样的“矛盾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彻,深化学生的思维,品出其中的韵味。

《少年王冕》一课开始就讲到因为家境贫寒,母亲不得不送王冕到秦家放牛时,王冕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理倒快活些。”我就立即提问:“刚才娘发现你读“闷得慌”时显得不怎么高兴,但你嘴上又说心里快活些,为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认识到王冕嘴上说快活些,其实心里并不高兴,他这样说并非真的不想上学,而是为了安慰母亲,可见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如此一来,同学们从课堂开始就领略到了王冕的那份赤子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在关键处,品出真味

“击鼓要击在鼓点上”。有些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句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教师在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找准最佳的“问点”, 善于把握,进行推敲、挖掘、发问,择时择机在关键处设疑,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的题旨,达到促动全篇的作用,也能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品出“真味”。

故事一路发展,当学到文章第二部分: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秦家给的点心钱他都积攒下来去买书,我再趁机追问:如果当初王冕非缠着母亲到学堂去念书会怎样?如果王冕在学堂读书是不是闷得慌?学生立即议论纷纷,争相发表建议:现在他觉得给秦家放牛既可以孝敬母亲,又可以攒钱买书读,当真是快活不已。由此看来,王冕所说并非假意,而是真言。一词一句,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勤学孝母两不耽误。

三、问在疑难处,品出鲜味

“作品一完成,作者就死了。”这是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经典名言。“作者死了”,并不是指作者本人死了,而是指作品一旦完成,就独立于作者,无论作者撰文的本意是什么,读者都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读,得出不同的结论。又因为每一个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学感受力和想象力有强有弱,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也各不相同。正如我们平时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因其语言形象的生动性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而在阅读教学上具有更广泛的探究对话空间和更多更美的探究对话内容。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究疑点,嚼出“鲜味”,重构新意。

就这样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正是因为他读了不少书,所以他的眼界开阔了,他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了。看着那满湖美丽的荷花,王冕不禁入了迷,并且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此时,我让学生再来读读当初王冕和娘说的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我继续追问:“‘呢’字后面能否改用‘!’?”同学们一下子陷入了沉思。我知道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这般有坡度的问题才能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豁然开朗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果然,思考良久后有同学发言了,说:“这话既是王冕对母亲讲,更是在心里对自己说的,其实他心里早有了打算。立志在心,一定要刻苦学习,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真心话,所以不需要用‘!’。”我不禁为之喝彩。多么聪慧的孩子,他一语中的,品出了文本的新意、嚼出了“鲜味”。最后学生从王冕用卖画所得的钱孝敬母亲则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他身上闪现出的勤学、孝母的人性光辉。

不难发现,通过反复的“揉搓”,不断的品读,定好一个调,找准一个点,课堂会焕发异常的光彩。我从矛盾处、关键处、疑难处层层深入,不断追问,努力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探究其中内涵,品出语文的“真味”、 “蕴味”、“鲜味”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删繁就简,紧扣文本,找准问点,进行巧妙叩问,深入追问,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像“二月花”那般春光独占,别具奇趣。

上一篇:作文起步教学初探 下一篇:课堂,是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