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克纳小说的语言风格

时间:2022-10-29 05:38:17

浅析福克纳小说的语言风格

摘要:福克纳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现代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人们已经在社会意义和政治层面上对福克纳的小说进行了很多研究,相比之下,关于其文本本身的讨论稍有欠缺。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挖掘福克纳小说的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总结出繁复、简洁、幽默、乡土、诗意等五个方面,并作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福克纳 语言风格 繁复简洁

引言

威廉・福克纳和马克・吐温、罗伯特・潘・沃伦一样,是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学术界几乎从未停止过对福克纳的讨论,美国与之相关的研究几乎成为了一种产业。这些讨论以对作品的翻译、分析、解读为主,主要围绕创作技巧、主旨涵义、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究,而较少关注其小说的语言特征。本文从福克纳小说中总结其语言特征,探讨语言覆盖下的文章宗旨。

一、繁复

中国古代的美学家给了“繁复”很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同样,西方美学家也曾对繁复的语言特点高度认可。英国十六、十七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作品就喜欢使用繁复的句式,据统计,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每个句子平均包含了四十五个单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审美逐渐趋向于简洁化。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平均包含了二十九个单词,到二十世纪则为二十到二十五个单词左右。处于二十世纪的福克纳却独树一帜,坚持了古典文学中关于繁复的创作手法运用。他小说中的句子不仅单词很多,长度很长,而且往往句式复杂,子句蔓生,插句连环相套。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时候存在同位关系,有的时候不存在逻辑关系甚至不合乎语法规范。

在《喧哗与骚动》里有许多句子就是这样一句接着一句,没有标点符号,繁复地组合在一起。例如:“在那个漫长寂静燥热令人困倦死气沉沉的九月的一个下午从刚过两点一直到太阳落下去他们一直坐在科德菲尔德小姐依旧把它叫做办公室的那间屋子里因为她爸爸原来就是那么称呼这个屋子的―屋子封闭炎热昏暗几扇窗户四十三年以来一直都是关着的因为她小的时候有人说让太阳照进来会把热气带进来还是昏暗一点比较凉爽”。复杂的修辞让人难以理清,超长而没有停顿的句子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正是福克纳想要达到的效果。这样的一个长句子几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微观世界,除了内容,结构本身就给这个世界制造了浓厚的沉重感、压抑感、窒息感,把读者推向了作品的情景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对此,福克纳自己解释道:“我们想把每一件事和所有的经验挤进一段话里……有点像有的人在一张邮票背面写一部书,或者在一枚针的尖儿上写一篇祷文,在他死去之前把所有要交代的事都放进一个扎得紧紧的小包里。”

二、简洁

(一)在短篇小说中的体现

福克纳一生有一百多篇短篇小说,语言大多简练易懂。代表作《殉葬》的开头就用了简单的白描交代场景:“两个印第安人穿过种植园走向奴隶宿舍,两排宿舍是烤软建成的,粉刷整齐,宿舍中居住的奴隶属于家族。宿舍的另一面有车道的标志,用裸脚符号做了标记,一些自制玩具躺在尘埃里。那里没有任何的生命迹象。”描述简洁明了交代了整个环境。除此之外,《这十三篇》、《马丁诺医生及其他》、《让马》和收录最全的《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集》中的短篇小说也大多采用了直白明了的语言囊括背后深刻涵义。

(二)在长篇小说中的体现

福克纳语言风格的简洁也体现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在《去吧,摩西》中有这样的开头:艾萨克・麦卡斯林,“艾克大叔”,年纪七十多快八十后,他就不再实说自己的年纪了,现在是个鳏夫,县里一半的人都叫他大叔,可是他没有儿子。这段话并不复杂,甚至不够完整,但是把主人公的身份、年龄、职业、生存状态和与周围人的关系都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喧哗与躁动》中,写一个老小姐向迪尔西报告凯蒂的近况,迪尔西不愿听她嗦的絮叨,于是上来就直接问:“他说了什么?”两个人都没有提到“他”的名字,而是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烘托了紧张急迫的节奏。而小说中的“班吉的部分”几乎通篇都使用很简洁的语言。人物班吉有智力障碍,他没有清楚的逻辑,思维也只是根据当前的感觉进行活动,因此这一部分语言的简洁是对他身份和思维的映照。可以看出,福克纳的语言风格绝不是死板单一的,而是善于根据人物和情境的需要,不停地变换语言风格,使语言结构本身也成为了主题传达的一种方式。

三、幽默

(一)边疆幽默

福克纳深受家庭和南方水土的影响,有南方作家特有的边疆幽默。边疆幽默的核心内容就是欺骗与被欺骗的故事,是关于谁欺骗的本事更佳的比赛,但结果往往是试图欺骗别人的自作聪明者反遭被骗。福克纳在《村子》、《小镇》、《大宅》等作品中就体现这种幽默。在《村子》中,拉特利夫本身是一个狡猾也喜欢讲述幽默故事的人,他讲弗莱姆・斯诺普斯下地狱后欺骗了魔鬼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边疆幽默杰作。在另一篇作品《灶火与炉床》中,几个主人公就展开了智谋的较量。路喀斯・布钱普为了挖宝私自酿酒被发现,于是嫁祸于小伙子乔治。没想到乔治与他的女儿私通,他反而成了计谋失败者。后来他想出开结婚证明的方法化解了整件事情,使所有人都变为无罪的。整个情节中关于挖宝、欺诈、复仇、耍赖等情节,生动热闹、笑料百出,福克纳的机智幽默展露无遗。

(二)温情幽默

在《喧哗与躁动》中,福克纳刻画了一个顽皮、机智、偷懒又不失淳朴、善良的黑人小厮勒斯特,其中有一段情节是勒斯特奉主人之命带着班吉去散步,他想去镇上看马戏团却不小心弄丢了用来买票的硬币,他发动班吉和其他小伙伴帮他找这枚硬币,在硬币寻找的过程中,勒斯特和小伙伴的对话显示了他的机智幽默:“白人给黑人钱,是因为他们知道早晚要来一个白人乐队把钱赚回去,但是这样一来,黑人为了赚钱又不得不卖力干活了。”

(三)村野幽默

福克纳善用方言俗语展现平民的生活,在《圣殿》等作品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稍有粗俗的村野幽默。例如描写两个乡下的小伙子去城里理发,把一家妓院当做客栈住了进去,当他们受身边环境撩拨难以克制时,便到外面去嫖妓,回来还冠冕堂皇地说是“去参加了一个祷告会”。当他们被带到黑人妓院时,会惊讶地说“她们竟然是黑人”,其他人则挥动着钱币说“可是这东西是色盲啊”。而妓院的主人莉芭小姐把自己的妓院称为“打靶场”,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村俗语言,制造了一种让人觉得有趣又可笑的村野幽默。

四、诗意

福克纳在创作初期,立志要称为一名杰出的诗人。1921年他发表了诗集《春景》,1924年出版长诗《大理石牧歌》,此后又有《这片大地》、《绿枝》、《密西西比诗歌》、《海伦与密西西比诗歌》等多部诗集出版。他深怀浪漫主义诗歌情怀,结合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进行诗歌创作。在福克纳的心中,诗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也许每个小说家都想先写诗,发现自己写不了以后又试着写短篇小说,短篇小说是在诗歌之后最讲究的形式。只有在写短篇小说失败之后,他才着手长篇小说的创作。”尽管福克纳常常称自己是个“失败的诗人”,渐渐从写诗转向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是福克纳心中所怀的诗情对他日后小说的创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福克纳认为大自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美”,在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上毫无掩饰地进行了大量的诗意描述。他用诗意语言描写不同的月份和季节,“八月下午的炎热、安谧的松酒般的寂静”,“没有月色的九月里的尘土,路边的树木不像一般树木那样刺向天空,而是像大家禽那样蹲伏着”,“十月里静静的日落,没有风,林中烟雾漂漂的”,“十一月徐徐滴落的仅在冰点之上的雨点”;他用诗意的语言描写情绪,“所有的一切,天气也好,别的也好,都拖延得太长。像我们的河流,也像我们的土地:浑浊、缓慢、狂暴;这使得南方人的生活也那么不能平静、郁郁寡欢”。他也用诗意的语言叙述故事,“这一天,他和他的表外甥,还有德・斯班少校和康普生将军乘坐一辆四轮马车,十一月接近零度的细雨缓缓降落,透过细雨,他看眼前这荒野。很久以后他忽然觉得,世界总是这种雨雾迷蒙的样子,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十一月的一个黄昏正在逝去,那些高大的树木组成的树阵一眼望不到尽头,密密地像无法穿越”。他用大量的诗意的词汇、修饰来塑造一个个诗意无穷的句子,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对森林的敬畏,表现个人与周边环境的体会和对话,描物达情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意情怀。

福克纳小说的语言风格是多样化的,就如同大自然景色的丰富与奥妙,既有高山起伏,也有河川蜿蜒,有沟谷深邃,也有平川延展。深入饱满又转换自如的语言风格是他头脑中对丰富的世界的展现,是他对世界的认知、思考、解释。这样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与他作品深广的内涵和多层次的主体相结合,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世界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肖明翰.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高奋.崔新燕.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4]胡碧辉.从叙事视角聚焦《喧哗与骚动》的语言特点[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上一篇: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语言的赏析 下一篇:柳艳兵:在人生的“高考”中他获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