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体质、健康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29 05:29:21

体能、体质、健康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研究

摘 要: 本文对体能、体质、健康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和定性分析,得出了较合理的定义和范畴,指出“体质”概念中不应包括心理因素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论述了体能与体质、体质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了三者之间的层次,以指导体育工作者的实践工作。

关键词: 体能 体质 健康范畴 关系

1.关于体能、体质、健康的概念及范畴

1.1对“体能”概念及范畴的理解。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体能”一词的理解争议不大,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身体机能是体能的基础,体能是身体机能的外在表现。身体机能主要包括:运动系统机能,循环系统机能,呼吸系统机能,神经系统机能等。体能的范畴可归纳为: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支撑、搬运、负重、平衡、滚翻等的能力,也是人在日常生活、劳动和运动中不可能缺少的基本能力。身体素质是指人在身体活动中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的机体能力。

体育锻炼是人体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参与运动技术的活动。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形态匀称,身体姿态优美。

1.2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

1.2.1学术界对“体质”概念的不同理解。

(1)人体的质量。在遗传变异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综合和相对稳定的人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特征。体质所包含的范畴为体格、体能、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体格:包括生长、发育、体型、姿态;体能:包括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1]

(2)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范畴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等;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协同,还有走、跑、跳、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等。[2]

(3)人体的质量。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遗传、营养、体育锻炼这三个方面起了重要的影响。

体质的范畴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型、姿势、营养状况、体格及身体成分等;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即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耐力、速度、爆发力、平衡、灵敏、协调、反应时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爬等身体活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等;适应能力,即对内外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3]

1.2.2笔者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体质不包括心理因素。

上述对体质不同的理解中,有一个共同点:体质是人体的质量,也就是人体的实质和本质。心理是与身体相对而言的,从现实意义上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是人的大脑就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意识能力,是一种精神活动,体质是不包含心理品质的。

心理对体质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非事物内部的。体质所标志的是整个身体的素质或质量,而心理是人的精神活动,其内容大部分来自外界,小部分反映自身的状态和生理变化。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体质属于物质范畴,心理则属于精神范畴。

从上文可以看出体质范畴里不应包括心理因素。对于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只能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等则不应该包括在体质的范畴内,因为对社会的适应不单单是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所能承受的,还有很多社会学因素。

1994年高教版《学校体育学》中,主编金钦昌教授这样表述:“体质”应包括“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

笔者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与金钦昌教授观点相近,即体质是人体的质量,一般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范畴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1.3关于“健康”概念――逐步在完善。

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几次定义为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6年在纽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会议上是这样界定的:“健康,并不单纯是指身体没有病、不衰弱,而是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良好状态的总和。”1948年在其中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这一观念。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学基础,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生活方式;保健设施。其范畴概括起来是三维的,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了最新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其范畴概括起来是四维的,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

随着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将人的整体健康涵盖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较为合理,较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

2.三者的联系

2.1体能与体质的关系――体质包含体能。

体质表现出来的现象多种多样,有身体形态的、机能的、运动能力的,尽管其现象的表现与体质密切相关,但现象并不就等于体质。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相对稳定性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相对可变性是由生存环境和身体机能变化等决定的。体质好坏,用一个精确的“标准”是不可能完成的,特别是只注重表面可测量的标准,用直尺和秒表来评价体质的好坏是十分片面的。

体能是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是身体物质所做功的能力,体能的计量指标有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人跑得快与慢是以速度作计量的,只是体能的一个方面。

体质包含体能,是体质的一个主要方面,体能是体质的前提和基础。评价一个人的体能的优劣只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生理状况,而不能完整反应他的体质状况。

简言之,体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2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健康包含体质。

体质是一种“特征”,而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是身体发展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是表示一个人身心的完美状态,具有流动性、易变性等特点。通常说一个人体质较好,是先天较好的遗传因素加上后天长期的合理运动、平衡膳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结果。也许某天他得了感冒,我们仍然说他的体质较好,但那天他不健康。

从体质与健康的外延来看,健康内在的包含着体质好,体质好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失去了良好的体质,健康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体质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可简化为三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如果体质范畴里包括心理,那么健康范畴里包括心理就是多余的。因此,体质不包括心理,这个逻辑和层次至少在学校体育中是正确的。

3.体能、体质、健康之间的层次关系

依据上述对三者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将三者的层次归结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体能、体质、健康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且层次逐一递增,即健康包含体质,体质包含体能。

体能、体质、健康这三个概念的定义、范畴、关系的进一步明确,对人们在日常规范表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体育工作者在实际运用中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光远.中国小百科全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631-692.

[2]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39.

[3]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3重印):129-130.

[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编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7-61.

上一篇:江西省利用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教学的现状及对... 下一篇:探讨高职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