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开发中道路的生态化改造

时间:2022-10-29 05:18:01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道路的生态化改造

摘要:运用地质学、生态学、道路美学、道路工程学、旅游开发学等理论,将翁丁村拟改造的村内道路当作文化和旅游景观来营造,探讨了通过生态化改造使简单的行走空间变成具备适用安全功能,且显示出深厚文化底蕴的红色砂岩石板路。

关键词:村落;旅游开发;村内道路;生态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0603

1 引言

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消费活动,而作为最重要的传统文化旅游地之一,古村落正备受瞩目与追逐,成为新世纪旅游热点[1]。从广义上说,古村落是指“至今保留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落的总称”。从狭义上说,古村落是指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古老性、科学性、独特性以及民族风格的集镇或村落[2]。古村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已在全国呈不断升温的发展态势,因而针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旅游村落中的道路改造不同于一般的村落,后者主要功能是满足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前者将具有双重功能,既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又要满足外来游客的旅游需要[3]。翁丁村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中西部,是一个佤族原始群居村落。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整个寨子100户人家,400多人,全部是佤族人。翁丁村周围自然景观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云南旅游开发和规划界专家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村里的道路绝大多数为土石路,坡陡路滑。从旅游的角度看可通达性差,存在安全隐患,应进行改造。

2 翁丁村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概况

2.1 自然条件

翁丁村所在的沧源县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在20~22℃之间,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0.8℃,8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1.6℃。翁丁村气候温和、四季划分不鲜明、降水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良好,为户外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翁丁村位于苍莽群山之中,四周被多座大山环抱,每年平均有雾日147d,形成极为壮观和朦胧的佤山云海、日出等奇美气候景观。

沧源县境内山脉纵横,山脉基本呈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县内水力资源丰富,以窝坎大山延伸至格拉格笼山为分水岭,东南向为澜沧江水系,北向为怒江水系。澜沧江水系主要有勐董河和拉勐河,怒江水系主要有南滚河和小黑河。翁丁佤寨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内主要河流包括新牙河和南董河,属于澜沧江水系。

2.2 地质地貌

沧源县境内出露的地层有新生界第3、4系,中生界三迭――侏罗系,上古生代二迭系、石炭系、奥陶――志留系,下古生界西盟群上段[4]。沧源县地处阿佤山西部横断山脉帚型扩大部位,地势呈北部、中部高,向东、西、南三面倾斜的特点。境内最高峰为窝坎大山,海拨2 605m,最低点为芒卡坝南汀河出水口,海拔450m。翁丁佤寨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属于山地地貌类型,翁丁村海拨为1 600m,由侏罗系砂岩、泥岩组成,绝对标高300~400m,相对高差一般在60m左右,局部地方可达100m。丘陵形态多为串珠丘、脊状丘、塔状丘,沟谷狭窄,分布紧密,地势北低南高,分3阶抬升。

2.3 红色砂岩

翁丁村所在地区最主要的地质地貌特征是由侏罗系红色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景观把山、水、林融为一体而形成了奇山、秀水、翠林的高品位旅游生态环境。其中的红层由多种矿物组成,而且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又易于风化成土,因而形成了一个利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暖湿的气候条件下发育了矿物营养元素比较丰富的厚层土壤,有利于多种植物和茂密森林的生长,在那些原始森林保存较好的地方,不仅植物种类丰富,而且珍稀植物多。红砂岩不仅是一种含水不渗漏的含水岩层,而且还因有岩性过滤作用和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出露,利于河网发育,加上土壤、植被复盖层对降水的蓄积调节作用,而使水清质优。

3 翁丁村内道路的生态化改造理念

云南本土类似改造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是丽江古城的青石板路。这些质地坚硬的天然石料象是白水泥里填进了花岗岩、叶腊石、大理石或其它不知名的岩石,填进的岩石有鹅卵石状的圆形或椭圆形,也有方形、菱形或不规则形状,花色杂多,所以叫五花石。实际上,这是采自丽江坝周围山里的一种天然石料。这种青石板路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来自天然,且与丽江古城的文脉相一致[5]。

3.1 紧扣佤族的红色文化

佤族至今还保留着鲜明的红色崇拜文化[6]。红色是佤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主色。佤族祖先用红色的赤铁矿粉拌牛血做颜料在悬崖峭壁间的岩画,已经有3 000多年的历史。佤族房屋中心的堂火、打歌场上的烈焰也是红色的。佤族人认为火是力量的源泉,火是神圣的,因而火的颜色也是崇高的。佤民族炽热的情感爱恋、狂热的歌舞与执著于这片热土有关,与红色有关,因为红色是生命的血液中流淌的颜色。选择红色砂岩石板路改造方案,首先在色彩上就紧扣了佤族的文化之魂――红色文化。

3.2 源于天然,生态环保

同时,佤族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又在天然原始的绿色中显现出来的――进入沧源境内,小黑江峡谷两岸被原始森林的绿色覆盖。山区主要是茶园;坝区则是秧苗。在丹霞地貌的峡谷,在大大小小的天坑群里保存着最好的多样性生态群落,丰饶的自然资源让沧源成为世界著名的科考之地。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是红色砂岩,选择红色砂岩改造村内道路,既源于天然,又生态环保。

3.3 村内脉络,人造美景

开发后的翁丁村不仅是当地村民生产和生活的美好家园,更是组织和引导游客观体验佤族文化的驻足空间,与山体、水体、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一起组成丰富多彩的原始村落景观。而村内道路又是原始村落的脉络,把原始村落的各个景点联成整体,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和暂时休息场所的作用。道路规划决定了村落的整体布局。各家各户看似零散,实以道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原始村落艺术之美[7]。

道路拟采用自然的布局,随地形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道路的曲折有一定的目的,随“意”而曲,曲得其所,如山坡路宜盘旋环绕而上;两土丘之间沿丘脚的相接线弯曲布置。

3.4 经济、实用原则

改造村内道路一定要做好概预算,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全面考虑,同时改造后村内道路的后期养护也要做到养护管理方便,并且节约施工与养护管理的人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为了节省改造道路用材料,必须考虑就地取材,因而选用当地丰富的红色砂岩加工成料石或块石,铺装成石板路面即可达到经济和实用的目的。

3.5 安全性原则

红色砂岩加工成的料石或块石,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均相当高,抗折强度亦不低;同时表面较粗糙,摩擦力大,能起到防滑的作用。

4 翁丁村内道路的技术设计

4.1 道路的主次设计

从道路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各家各户的分布和村寨内活动的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道路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8]。因此,原始村落中一般应考虑以下几点。

4.1.1 主路

主路要能贯穿村落内的各个片区和活动设施,形成全村的骨架和回环,因此主路最宽,一般为4~6m。主路图案的拼装全村应尽量统一、协调。

4.1.2 支路

村中支路是各个分片区内部的骨架,联系着各个院落,对主路起辅助作用并与附近的片区相联系,路宽依公村游人容量、流量、功能及活动内容等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单人行的道路宽度为0.8~1.0m,双人行为1.2~1.8m,三人行为1.8~2.2m。次路自然曲度大于主路,以优美舒展富于弹性的曲线构成有层次的景观。

4.1.3 小径

村中的小径是道路系统的末梢,是联系院落的捷径,最能体现艺术性的部分。它以优美婉转的曲线构图成景,与周围的景物相互渗透、吻合,极尽自然变化之妙。小径宽度一般为0.8~1.0m,甚至更窄。

4.2 道路的多样性设计

原始村落中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人流集聚的地方或在庭院内,路可以转化为场地;在林地中,路可以转化为休息岛;遇到建筑物,路可以转化为“廊”;遇山地,路可以转化为盘山道、石级;遇水,路可以转化为桥、堤等。路又可以它丰富的体态和情趣来装点原始村落,使原始村落又因路而引人入胜。

4.3 道路的结构设计

4.3.1 面层

路面最上的一层。它直接承受人流的荷载和风、雨、寒、暑等气候作用的影响。因此要求坚固、平稳、耐磨,有一定的粗糙度,少灰土、便于清扫。

4.3.2 结合层

采用块料铺筑面层时位于面层和基层之间,用于结合、找平、排水。

4.3.3 基层

在路基之上。它一方面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荷载,一方面把荷载传给路基。因此,要有一定的强度,一般用碎石、灰土或各种矿物废渣等筑成。

4.3.4 路基

路面的基础。它为道路提供一个平整的基面,承受路面传下来的荷载,并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如果土基的稳定性不良,应采取措施,以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

4.4 道路的面层设计

宜用红色砂岩加工成不规则的料石或块石等精心错开铺设而成。它的特点是“乱”,忌规则。在铺砌过程中尽量避免连成直线或相互平行,两块石板之间缝隙愈小愈好。所形成的纹理以三角形居多,四边形其次,五边形最少。

4.5 道路的坡度设计

坡度设计要求先保证路基的稳定,再尽量利用原有地形以减少土方量。但坡度受路面材料、路面的横坡和纵坡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等因素的限制,一般石板路最大纵坡为8%。当坡度超过12°(20%)时,为了便于行走,可设台阶。台阶不宜连续使用过多,如地形允许,经过一二十级设一平台,使游人有喘息、观赏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孙 静,苏 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4(4):42~43.

[2]章海英.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水利天地,2010(9):26~29.

[3]黄毓民.浅谈景区道路设计[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3,24(3):29~32.

[4]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5]苏国胜.原乡丽江[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广州华典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5.

[6]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7]肖 鹏,施 伟,施秋香.从审美角度看道路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06(6):14~15.

[8]胡修坤.村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Roads in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Taking Wengding Village in Lincang city,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Qi Wufu

(Yunnan State L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217,China)

Abstract:Taking road tranformation of Wengding Villag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roa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Through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geology,ecology,road aesthetics,road engeering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ies,the roads in Wengding village are constructed as a cultural and tourist attractions.Finnaly the muddy rugged path is transformed to the safe and cultural red sandstone roads which reflect deep 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village;tourism development;village road;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technical design

上一篇:营山县防治水稻穗期病虫技术及效果分析 下一篇:屋顶绿化的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