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据“本” 理解和把握教科书

时间:2022-10-29 04:05:31

摘 要:在新课程中,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即“本”,包括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等),对历史教科书进行钻研、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整合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科书;逆向教学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即“本”,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等),依“标”据“本”,对历史教科书进行钻研、分析,根据教学重难点,整合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结合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教科书

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和钻研教材,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教科书,明确本课教学内容及其内在

关系。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内容之一。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是这样规定的:“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题来体现“课程内容”,将本课教学内容确定为三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三个框题:(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2)淝水之战;(3)江南地区的开发。其中,“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即本课的主题。

笔者认为教材这样编排很有道理,体现了编者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表面看三个框题的内容毫不相干,但只要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其内在严密的逻辑因果关系。教师在备课时须领会和把握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充分学习和掌握。

二、整合教学内容,运用“逆向教学法”进行教学

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之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教学,习惯于采用原因(即背景、条件等)、经过(即时间、人物、地点、性质等)、结果(即意义、影响、启示等)的三段式教学法,认为是水到渠成,线索清楚,笔者称之为“顺向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必要的,最终的把握也必须在此下工夫。

在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发现,如果有时把这种教学顺序倒一倒,效果会更好,笔者称之为“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法,它虽有悖于通常人们的习惯,但正是这一点,使得许多靠顺向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正如数学证明中的反证法。在逆向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确了本课三个框题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采用“逆向教学法”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打破教学正常编写思路和顺序,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本课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题而展开,因此,可以将教学顺序倒一倒。其基本思路是:从讲授第一框“江南地区的开发”入手,讲清江南地区的开发的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再倒推江南地区开发的条件和原因,即前二框的内容,打破教材原来的编排次序和体系。这样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较新颖、自然,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去探究、思考,其教学效果更理想。教学中,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客观条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这个“本”,分析、钻研和把握教科书,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教材。在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泰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浅析推进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下一篇:以有效备课打造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