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10-29 04:00:58

浅议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摘 要: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之中,并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主体创造体验往往寓于实验教学之中。探究物理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实验是较好的方式。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只有真正让实验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参与,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之中,并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才会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才会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参与实验。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学生的各种感官前。通过视、听、嗅、触摸等感官知觉的方法,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便永远得以记住”。美国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一书中强调:如果我们的孩子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物理教学要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科学、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亲自操作,亲自体会,亲自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只有“亲自”做了,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能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真刀真枪地搞科学,让他们在做中学,乐中悟。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做学生分组实验,少做老师演示实验,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师生协同实验,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实验。

教师做,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导致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先做后讲的传统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做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实验演示的同时,引导所有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要不断地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出实验结论。

演示实验应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合作、交流、分享。实验后我与学生交流时,有些学生说:“老师,我看到你在讲台娴熟地表演,就觉得你像魔术师,看着看着,有时会觉得这些现象是不是真的呢?如果让我们做就好了。”试想:如果学生潜意识中对实验现象有怀疑,又怎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呢?实验效果可想而知。每次课都是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看得多了,老师太熟练了,做起来动作快,有些实验现象出现太快,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试想如果是同学在讲台上做实验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做得不是很熟练,有时甚至从一步到另一步还要思考,下面的同学就会认真观察,有时还会给予指导,参与性大大提高。所以上课要做的演示实验,除非有危险性的,都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完成(对难度较大的操作,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尽管只有几个学生在做实验,对于其他学生来讲是同学在做实验,结果一定不假。他们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就更加主动了。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参与,教师课前可以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事先练习,演示实验时让学生配合教师一同进行,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比如在教学“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这节课时,压缩空气做功内能增大和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些实验我都让学生做,因为这些实验需要有力量和速度,所以一般让个子大、坐在后面的学生做。这些学生平时成绩不太好,但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做得非常好。这样不仅台上的学生有成就感,而且台下的学生都非常注意实验过程,这节课教学效果非常好。

演示实验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能作为观众欣赏教师的表演。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完成,改变实验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只有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之中,与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实验,才不会让演示实验沦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才会在实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保持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让实验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助推器。

三、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角色互换,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在实验教学中,应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实验机会,包括操作、交流、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特别关注性格内向学生与后进生,多给他们实验的机会,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

学生实验是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最好形式。采用“放羊式”教学法,结果实验教学任务往往不能较好地完成,而在学生实验中采用“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就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均等的实验机会,全面提高实验技能。合理分组,即分组时应将理论知识掌握得好的和差的、实验技能强的和弱的、对实验感兴趣和不感兴趣搭配在一起,实验小组一般由两三人组成,有利于他们在实验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通过分组把优生和后进生分在一组,以后每次的实验他们都分在一个组内。我发现在组内仍然是学优生唱主角,后进生唱配角,有时后进生仅是观众,有时看到的甚至是后进生东张西望。这样的参与对于后进生来说仍是假性参与。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要对组内角色进行明确分工:先让学优生操作,后进生记录,并要求学优生边操作边讲解,然后角色互换(实际上就是让学优生教后进生)。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研究学生,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物理实验,才能使学生有效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的热情,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使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得到全新落实,使每位学生都不断发展。

上一篇:浅谈物理模型 下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