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筑路师

时间:2022-10-29 03:41:56

睡觉打鼾,过去被认为是睡得香、睡得好的标志。但随着人们对睡眠健康的关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打呼噜,不仅不代表睡得好,反而很有可能是健康的危险信号。这种发生在夜间的呼吸暂停,会妨碍身体组织从深度睡眠中得到恢复,并对整体健康状况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来自山西的沈浩,对这点深有体会。他刚38岁,打呼噜的历史却有十年之久,对他来说,睡个好觉,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尽管睡眠时间很长,白天依然昏昏沉沉,没有精神。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好好睡上一觉。

虽然睡眠时间充足,但白天仍然嗜睡。这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最典型的表现。沈浩究竟是不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患者,还需要睡眠专家的评估。评估由一项诊断睡眠的监测开始。医生在沈浩的头顶、眼睛、下巴上都连接了电极。每个传感器负责收集不同的信息:鼻子和上嘴唇之间的帮助测量口鼻的气流;指套传感器负责监视血氧量;胸部和腹部的用来测量呼吸运动。准备好后,沈浩要做的就是睡觉。

同仁医院睡眠中心的走廊静悄悄的。每间病房里,都安排着像沈浩这样的“呼噜王”。 传感器和监视装置记录着他们的睡眠和呼吸状况。表面上看,沈浩是在熟睡中,看似很踏实,事实果真如此吗?

突然,鼾声停了,沈浩竟然猛地坐了起来!

叶京英(咽喉科专家):他没有深睡眠。不停地打呼噜,暂停呼吸,造成血氧下降,就会引起“微觉醒”。

沈浩是被憋醒的。叶教授解释说,大多数人在睡觉时,舌根和软组织都会变得松弛,阻塞部分咽腔,会引起打鼾。阻塞部分越大,鼾声越响。舌根和软组织完全阻塞上呼吸道,则导致呼吸暂停,新鲜空气无法到达肺部,此时血氧含量就会降低。一旦大脑意识到出问题,会使身体觉醒过来,这样,上呼吸道才重新畅通,恢复正常的呼吸。(图1)

沈浩:别人的呼噜是一直打,我这呼噜是打着打着就没气儿了。经常是睡着睡着,突然坐起来,憋得不行,得深呼吸。

监测发现,沈浩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次呼吸暂停,暂停时间甚至持续1分钟,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窒息,他一晚上要重复几百次!表面上睡得很香的沈浩,实际上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死亡随时都在威胁着他!

叶京英:睡眠监测结果,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一个重症患者。

面对这样的结果,沈浩有些害怕。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决这个危险的呼噜。可医生却说了一番让他吃惊的话。

叶京英:沈浩的心脏有问题,要在心内科维护一段。

心衰?住院?沈浩有点不明白。自己明明是打呼噜憋气,为什么医生不给他安排针对鼾症的治疗,而要让他住心内科呢?

叶京英:他是因睡眠不好来就诊的,心脏的问题他不知道。通过超声心电图发现他全心肥大,做心功能评估,他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经过全面评估,医生认为,沈浩已有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引起的并发症。尤其是他目前的心脏状况,根本无法接受外科手术。

叶京英:我们不能在这时给他做手术,不仅效果不好,而且风险较大。

就这样,治病心切的沈浩只好住进心内科,接受医生为他设计的第一步治疗。

沈浩:在心内科住了20多天,最后上了呼吸机。

沈浩提到的“呼吸机”,也叫作气道内正压治疗机,是治疗鼾症最常用的方法。睡觉时,佩戴一个面罩样的装置,通过给面罩内持续增压,使气道被撑开,也就是用机械通气的方法,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这种治疗不用药、手术,没有创伤。尽管如此,沈浩依然不满意,他想要一个标本兼治的疗法。(图2)

叶京英:治疗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方法很简单。它的基本原理是,晚上睡觉时,让呼吸道开放,不关上。这也是治疗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最终目的。呼吸机戴了半年左右,配合吃药,心脏好了,可以做手术了。

既然治疗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基本思路是开放呼吸道,那么做一次外科手术,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这一次,沈浩能够如愿吗?

同仁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台H-UPPP手术正在进行着。慢慢凿,仔细敲,在颅面上动刀子,不仅是外科手术,更像是一门精细的雕刻艺术。此时的沈浩没有想到,自己会和这位手术台上的艺术家产生交集。和千千万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一样,他的命运,即将被这个人改写。

韩德民,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 由他主持完成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研究和诊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说,睡眠憋气打呼噜发病人群太高,太多。比较严重的睡眠憋气打呼噜,有可能引起高度的低氧血症,会引起心脏功能的改变,也可能会出现凌晨的猝死。(图3)

每个周四早上8点,这个高大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诊室里,病人一个接着一个,几乎看不到他停下来。一个刚刚做过鼾症手术的病人,情况和沈浩十分类似。为他主刀的医生,正是韩德民教授。

韩德民:这个手术,是以悬雍垂和软腭部分切除,以腭扁桃体切除为主要术式,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咽腔阻塞的症状。

在狭小的咽腔里扩大空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手术治疗由来已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手术方式,是以切除部分软腭和悬雍垂为主。然而,韩德民教授却对这一权威方式提出质疑。(图4-1,4-2)

韩德民:我在早期也参照这个术式做了一些鼾症病人,手术做得很漂亮,我也展示给大家看过。但病人不满意,术后有口齿不清,有误咽,喝水会呛,不小心,菜叶、饭粒会跑鼻腔里。这是软腭被损伤、保护功能丧失之后出现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反复思考。

不为人重视的临床反馈,成了韩教授反思的切入点。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会不会和伤害软腭及悬雍垂有关?若如此,又该如何在扩大咽腔的同时保留软腭的生理功能?韩德民教授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韩德民:深入研究软腭的解剖结构之后发现,在两块肌肉之间,腭帆张肌、腭帆提肌、悬雍垂肌,这三块肌肉之间有个三角形的间隙。这个间隙,正常情况下是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鼾症病人由于肥胖,有很多脂肪堆积在里面,加上黏膜的肥厚,所以软腭就显得很厚。仔细查了很多教科书,国内外都没有描述。所以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腭帆间隙”。

搞清楚了软腭和悬雍垂的功能结构与解剖关系后,韩德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计:放弃传统术式那种“一刀切”方法,替代以保留悬雍垂等重要咽腔结构的新术式,即“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韩德民:基于“保留基本结构、维系功能、消除临床症状”,合理处置“结构――功能――症状”三者之间关系这样一个学术思想,开发一个新的术式。

相对于大刀阔斧地切掉部分组织的方法,韩教授改良的手术保留了基本结构,设计更加巧妙、合理、易操作。美国著名睡眠外科专家迈克尔弗里德曼,用韩德民教授的姓氏,命名这种新术式为H-UPPP (韩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图5)(图6)(图7)(图8)

那么,它的临床效果又如何呢?治疗沈浩们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能否彻底解除后顾之忧呢?

沈浩现在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接近90%。手术后复查时,可以看到他光滑、开阔的咽腔空间。另外,和几年前采用老方法手术的病友们相比,他吃饭不会有误咽、返流,甚至还可以唱高音呢。(图9)

叶京英:现在重新评估一下沈浩的病情:第一,他还有没有睡眠呼吸障碍呢?还是有的,但属于轻度,不到20次。第二,引起他现在睡眠呼吸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咽腔狭窄的原因已经没有了,主要是肥胖引起的。

看来,沈浩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坚持减肥了。打呼噜总是和肥胖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肥胖的人脂肪堆积,容易咽腔狭窄,阻力增加。同时,胸壁的肥厚和腹部膈肌向下运动也会受限,从而导致呼吸方面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沈浩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睡得很香,再没有憋气的感觉。

截至2008年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采用H-UPPP实施手术2887例,手术疗效提高了28.1%,目前已推广至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60余家医院。

目前,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已像成人肥胖和哮喘一样普遍。严重的鼾症会导致呼吸障碍,不及时治疗,会增加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突发的风险。除了呼吸机、外科手术之外,还有射频消融、激光等新的治疗方法。专家提示我们,不同的病人适合不同的治疗方式,只有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大闸蟹成长记 下一篇:现代企业核心员工队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