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中的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及期望

时间:2022-10-29 03:30:14

宏观调控中的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及期望

为全面了解宏观调控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04年下半年,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4・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有效回收率为28.7%。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3%、5.0%、2.1%、9.2%、5.6%和1.8%。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61.0%、21.0%和18.0%。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7.9%、48.9%和43.2%。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分别为31.0%和45.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5.5%,其中32.7%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7.6%,其他职务的占2.4%;被调查者的就职方式主要是董事会任命和自己创业,分别为50.4%和37.9%。

一、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投资、出口和消费需求持续向好

从投资需求看,46.0%的被调查者(以下简称“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22.4%认为“合适”,31.6%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48.9%的人认为民间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14.5%认为“合适”,36.6%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同时,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当前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比上年(数据源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民营企业)的比重。表明投资迅速攀升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消费需求看, 26.8%的人认为消费需求“较旺”或“很旺”,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32.6%认为“合适”,40.6%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

关于国内市场形势,30.9%的人认为好于上年,44.9%认为“未变”,24.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6.7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上年得到缓解的基础上,2004年仍基本处于好转趋势。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35.5%的人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23.2%认为“合适”,41.3%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31.5%的人认为“好转”,56.4%认为“不变”,12.1%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9.4个百分点,这一比例比上年多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出口形势基本延续上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宏观调控并没有对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制约。

(二)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在融资、运输和征地方面难度加大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次宏观调控中,认为“没有影响”的民营企业仅占5.6%。在受到影响的企业中,57.1%的人认为宏观调控“加大贷款难度”,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据来源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以下所列比较数据均来自此调查)高4.1个百分点。其次是“运输更加困难”(43.6%)、“征地更加困难”(39.9%)。58.1%的人认为企业目前资金“紧张”,41.1%的人认为2004年的融资环境比上年“恶化”,46.9%认为“未变”,12.0%认为“好转”,认为“恶化”的比认为“好转”的多29.1个百分点。三成左右的人认为宏观调控带来“市场需求减弱”和“企业发展前景难以判断”。还有25.9%和19.1%的人认为宏观调控使企业“投资受到限制”和“行政审批更加严格”。

调查结果还显示资金紧张并没有加剧企业间的相互拖欠。21.4%的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水平”,62.1%认为处于“正常”水平,16.5%认为“低于正常水平”。整体情况甚至略好于上年。

从“运输”和“征地”角度看,这次宏观调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西部地区企业感到“运输更加困难”的比重比东部地区高10多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企业感到“征地更加困难”的比重比中西部地区高6―10个百分点。60.6%的人认为铁路运输“供不应求”,比上年增加35.1个百分点。

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比上年有所回落,企业间差异明显

关于企业经营状况,40.6%的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8.5%认为“一般”,10.9%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9.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3年和2002年的水平分别低10.6和5.9个百分点,说明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比较良好的景气状态。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不佳”的多32.6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6.2和23.5个百分点左右。从不同规模看,民营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差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 “不佳”的分别多39.3和40.3个百分点,小企业只多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规模的大小代表着竞争力的强弱,同时小企业的发展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受到的制约也许是最严重的。从不同行业看,企业经营状况差异明显。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餐饮业和制造业中的黑色冶金、仪器仪表、电子及通信设备及服装、化纤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 “不佳”的多44个百分点以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中的医药、橡胶、有色冶金、机械等行业介于30―44个百分点之间;制造业中的造纸、塑料、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不够理想,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不佳”的只多不到15个百分点。

(二)企业产销稳定增长,库存基本正常,价格呈回升态势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状况,7.5%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态,比上年略有提高;85.2%处于正常生产,略低于上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比重为7.3%,其中,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为5.5%,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为12.5%。

与上年同期相比,51.7%的人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28.0%认为“基本持平”,20.3%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1.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明显低于上年的41.8个百分点。这表明经过宏观调控,经济快速扩张的势头得到了控制。

关于企业销售情况,51.7%的人认为企业销售量“增加”,24.8%认为“基本持平”,23.5%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2个百分点。与生产情况类似,销售情况弱于2003年。企业销售情况具有明显的规模特征,大型企业销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9.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5.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18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企业产销衔接基本正常。72.8%的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13.6%认为“低于正常水平”;认为库存“高于正常水平”的为13.6%,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产品(服务)销售价格,31.2%的人认为比上年同期“上升”,32.5%认为“持平”,36.3%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1个百分点,而上年则少32.2个百分点。这表明前些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滑的局面有了显著改变。结合企业经营者对通货膨胀的判断,可以认为目前的产品价格处于对企业发展比较有利的温和的上升阶段。关于企业盈利情况,超过一半(52.7%)的人认为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低于正常水平”,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多13.1个百分点;39.9%认为“正常”,7.4%认为“好于正常水平”。

(三)竞争优势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位居首位的是“产品(服务)质量”(62.7%),其次是“领导者素质”(42%)和“内部管理”(40.3%),再次为“产品(服务)技术”(37.7%)、“持续创新能力”(36.8%)和“产品(服务)价格”(35.7%);其他选择比重在20%以上的依次为:“应变能力”(31.2%)、“市场占有率”(24.1%)和“劳动力成本”(20.3%)。

从地区看,中部地区选择“劳动力成本低”的比重(23.7%)明显高于东部(19.8%)和西部地区(17.8%),这表明人口密度较大和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 的比较优势可望长期存在。中西部地区选择“自然资源优势”的比重比东部地区高5―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选择“政府支持”的比重比东部和中部高7个百分点以上。

与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在“持续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小企业在“产品(服务)价格”、“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选择“持续创新能力”、“产品(服务)价格”、“应变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比重明显较高,两者相差8个百分点左右;国有企业选择“政府支持”的比重明显高于民营企业,两者相差5.4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对于提升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一)企业订货情况良好

调查结果显示,59.7%的人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8%认为“高于正常水平”,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为27.5%,比上年多4.7个百分点。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39.9%的人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41.3%认为“持平”,18.8%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1.1个百分点。

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目前订货情况略差一些,但对下期订货的预期更乐观一些,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多5.3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民营企业订货总体上是正常的,未来订货预期比较乐观。

(二)未来投资意愿增强

企业未来投资意向对未来经济走势将产生重要影响。59.4%的人认为企业四季度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5.2%认为“不变”,15.4%认为将“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有近6成计划增加投资,而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只占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未来投资意愿仍是比较强烈的,仍然是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从业人数保持增长,就业结构问题突出

从被调查者对未来从业人数的预期也可看到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38.7%的人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企业将“增加”从业人数,48.3%认为保持现有人数,13%.0认为从业人数将“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5.7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数将“增加”的比将“减少”的少11.6个百分点。这表明民营企业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从业人数将“增加”的占41.3%,“持平”的占45.8%,“减少”的占12.9%,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4个百分点,比中西部地区高6―7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增长需求的差异将继续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

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将保持增长,但企业需求更多的是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等,而普通工人的需求增长并不强劲。超过一半(54.4%)的人认为当前“缺乏熟练劳动力”问题“严重”,15.9%认为“非常严重”,只有29.7%认为“不太严重”。

与上年相比,48.8%的企业增加了技术人员,比减少技术人员的企业多43.3个百分点,技术工人人数的增加情况类似;47.6%的企业增加了营销人员,比减少营销人员的企业多40.7个百分点。而增加普通员工的企业只比减少普通员工的企业多17.1个百分点。

(四)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根据宏观背景和市场形势,被调查者对未来企业经营状况预期乐观,但乐观程度比上年有所降低。37.0%的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4.2%认为“不变”,8.8%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8.2个百分点,比上年减少11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对未来预期的乐观程度更低一些,28.2%认为“好转”,62.1%认为“不变”,9.7%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8.5个百分点,比民营企业低近10 个百分点。

四、对外部环境及改革的看法及相关建议

(一)基础设施环境不断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66.9%的人认为企业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状况比上年“好转”,28.5%认为“未变”,仅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62.3个百分点。6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企业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表示“满意”,3成表示“不满意”,不到1成表示“说不清”。

(二)政府办事效率有所提高

关于政府办事效率,37.1%的人认为比上年有所“提高”,51.1%认为“未变”,11.8%认为“降低”,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25.3个百分点。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程度比西部地区更大一些。虽然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办事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希望政府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37.7%的人对所在城市政府办事效率表示“满意”,44.3%表示“不满意”,18%表示“说不清”,认为“不满意”的比认为“满意”的多6.6个百分点。比较而言,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当地政府办事效率的满意程度比中西部地区高一些。

关于政府行政审批手续过多的问题,44.3%的人认为情况有所“好转”,45.4%认为“未变”,10.3%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个百分点。同时,民营企业认为“好转”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两者相差7.3个百分点,这表明国有企业更多地受到行政审批的制约。

(三)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关于市场秩序,本次调查涉及地方保护、不合理费用摊派、招投标及资质认定方面的规范化等问题。

关于地方保护现象,27.0%的人认为比上年有所“好转”,61.8%认为“未变”,11.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5.8个百分点。关于不合理费用摊派, 41.2%的人认为比上年有所“好转”,45%认为“未变”,13.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4个百分点。关于项目招投标规范化程度, 34.8%的人认为比上年“好转”,49.0%认为“未变”,16.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8.6个百分点。关于各类企业资质认定的规范化程度, 34.2%的人认为比上年“好转”,51.6%认为“未变”,14.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情况,39.5%的人认为比上年“好转”,54.7%认为“未变”,5.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7个百分点。

关于公平国民待遇,32.1%的人认为比上年“好转”,58.2%认为“未变”,9.7%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2.4个百分点。关于市场准入限制,42.9%的人认为比上年 “好转”,51.3%认为“未变”,5.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1个百分点。

(四)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查提出“需求不足”、“失业”、“通货膨胀”、“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壁垒”、“缺乏熟练劳动力”、“资金短缺”、“投资过热”、“‘三农’问题”、“潜在金融风险”、“服务业发展滞后”、“收入差距扩大”、“环境保护”、“能源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垄断”、“腐败现象“等16个问题,由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题做出“非常严重”(9分)或“严重”(5分)或“不太严重”(1分)的判断。

调查结果显示,按严重程度排序,被调查者认为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能源供应紧张”(6.18)(括号内数字是被调查者判断分值的平均分值。分值越高说明问题越严重,可能分值在1―9分之间)、“腐败现象”(6.06)、“收入差距扩大”(5.83)、“环境保护”(5.73)和“部分行业垄断”(5.54),得分均在5分以上。同时, 81.7%的人认为电力“供不应求”,比上年增加20.7个百分点;74.2%认为煤炭“供不应求”;69.1%认为成品油“供不应求”。由此可见,能源已成为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突出的瓶颈制约。

在上述问题之后,按问题严重程度排序依次是“资金短缺”(4.83)、“‘三农’问题”(4.72)、“缺乏国际竞争力”(4.65)、“潜在金融风险”(4.50)、“缺乏熟练劳动力”(4.44)和“失业”(4.12),得分在4―5分之间。此外,“服务业发展滞后”(3.85)、“出口贸易壁垒”(3.8)和“投资过热”(3.52)问题也被认为比较严重,得分在3―4分之间。有2/3左右的人认为“需求不足”(2.54)和“通货膨胀”(2.5)问题不太严重。

同时,被调查者认为“投资过热”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不太高。48.0%的人认为投资过热问题“不太严重”,40.9%认为“严重”,11.1%认为“非常严重”。而对于潜在的“通货膨胀”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表示不会出现严重问题,其严重程度在所有问题中是最低的。

(五)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本次调查请被调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改革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尤其是对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所取得的成效评价较高,认为“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的比重分别为49.2%和46.1%。对于其他改革的评价按取得成效程度的高低排列依次是:投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六)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当请被调查者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三项改革时,84.0%的人首选政府职能转变,其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8.8%)、财税体制改革(39.9%)和产权制度改革(38.3%)。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认为其重要的比重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多13―1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更重视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认为其重要的比重比民营企业多15.6和20.1个百分点。

(七)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考察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59.4%)和“社会安定”(57.9%),其次是“环境保护”(34.5%)、“公共服务水平”(28.0%)、就业状况(26.1%)和“GDP增长速度”(26.0%),但选择“促进支柱产业发展”(22.8%)比重并不高。调查结果还显示,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应该主要考虑的因素中,被调查者首选 “政府服务水平”(72.3%),比考虑“经营成本”(69.9%)和“基础设施状况”(58.6%)分别高2.4和13.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是影响企业是否在该地区进行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王虎摘编)

上一篇:扩大县(市)管理权限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下一篇:俄罗斯福利货币化改革引发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