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学”探索

时间:2022-10-29 03:17:41

我的“导学”探索

“学案导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注重学生的学,以导学、自学、互学为主要特征。在矛盾中纠结了很久,我决定在新高一的教学中进行“导学”模式的探索。

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学案导学”,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粗浅的认识。我理解的“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为此而编制的学习方案称为“导学案”。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就是教师的备课过程,所以对导学案的编制我非常用心,并不是简单地上网下载。在对网上资源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之后,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编制出了我的“导学案”。

一、课标解读

在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中,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再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确立?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和考纲。我把课标要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析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应该识记、掌握、理解或运用哪些知识?明确了学习目标,才会在自觉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问题探究

即使明确了学习目标,有的学生仍然不会学习,不知该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因此,我通常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把目标知识点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我还特别注重材料的运用,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材料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有学生慢慢学会阅读了,然后能够简单理解了,才会让原来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在重点内容上,摘引一些史料,也会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和印证。

例如,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我把教材整合为两大部分:日本的侵略和全民族的抗战。对于全民族的抗战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探究:(1)国难当头,国共两党作出了什么决策?他们是如何抗战的?结果如何?

(2)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如何?

材料一: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就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材料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什么最终取得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人以“抗日战争胜利原因”为谜面,猜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你都想到了谁?

三、体系构建

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我总觉得缺少了系统性。因此,我在“导学案”的最后给学生留了一处空白,让学生在课后整理笔记、建立知识体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材,不仅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也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把个别的知识点放到知识体系中去学习,去建构,达到高屋建瓴地掌握具体知识点的目的。

“导学案”一般是提前1~2天发给学生,配合学生手中的优化设计一同使用。上课之前抽查部分学案,掌握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课堂上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课后检查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我的“导学案”虽在探索中不断地完善,但仍不完美。我会继续进行探索,并且进行分阶段地探索。在文理分科后,在一轮复习中探索编制不同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学案导学”也不可能在几节课的教学中就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导学”尝试之后,最初惴惴不安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因为“导学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我有理由相信我的“导学案”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师生关系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