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真实世界里的经济学

时间:2022-10-29 02:48:44

周其仁 真实世界里的经济学

为什么全世界电讯行业都喜欢推出套餐?为什么各国出租车都是统一定价,不允许乘客上车后讨价还价?

为什么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需要顾客自己端盘子的各种连锁快餐店越来越多?

正如卓越的经济学家总喜欢从一个个小切口的故事展开,逐步进入到对理论的探讨。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在为其BiMBA商学院的MBA和EMBA授课时,也特别喜欢用身边每天发生的最简单的经济现象,深入浅出地阐释新制度经济学,让听起来让人有些望而生畏的晦涩科学变得生动、鲜活、有趣。

从一枚扣针到一支铅笔

MBA和EMBA为什么要学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周其仁给出的答案不仅是研究真实世界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更是要学会一种分析问题的逻辑和方法。他在第一节课上就率先给出一个特别简单但极其有用的公式“若A则B”,就像苹果一松手一定掉下来,这是物理学的若A则B,而经济学就是研究真实世界中有哪些现象之间若A则B,人的哪些行为若A则B。

周其仁教授认为,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基本上不可能坐在办公室里猜测真实世界的成本交易会是什么样。真实世界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实验室,要不断地到真实世界里观察现象的细节,然后在这些细节的中找寻交易费用的微小变化,从而推出可以验证的假说。即使是最简单、最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一旦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内中别有洞天、深奥得不得了!

一支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铅笔是如此普通,即使是使用了几十年的人,通常也未必会有兴趣去探究铅笔从生产到销售的经济现象。但是1958年美国人里德(L. E. Read)却发表了一篇题为《我,铅笔(I, Pencil)》的文章。这是一篇优美的经济散文,以一支铅笔的名义引人入胜地自述来历和家谱,告诉读者正是自发的市场过程,才协调了千千万万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以难以想象的生产效率源源不断地把铅笔生产出来。这篇文章不仅坚持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立场,而且坚持了斯密研究方法的伟大传统――即任何理论一定要从普通、平常的现象里探求。

《国富论》的第一篇第一章开篇写的就是一家英国扣针制造小工厂。“10个工人,稍加分工,配以简陋的设备,日产扣针48000枚;要是不分工……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20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就是说,生产率因简单的分工而上升了240倍甚至4800倍!” 斯密深入实地细致入微的观察在《国富论》里得到充分展现,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始阐释,为什么分工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升生产率?为什么妙不可言的分工本身受制于市场规模?市场究竟是怎样运转的?……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就是这样开篇的。不是概念,不是奇闻,更不是思辨,而是任何人都不难观察到的普通现象。斯密抓住的现象是如此平实,以至于根本无须交代工厂的种种细节,而是单刀直入、直面真实又高度简化的分工现象。

其实,无论是斯密的制钉小工厂,还是里德的铅笔,都是司空见惯、平凡无奇的小现象。无须郑重其事,也不要巨额研究基金,只要研究者愿意睁开眼睛,观察、打量一番我们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就不知会找到多少学习经济的好题材,多少研究经济的好题目。

周其仁教授特别喜欢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里的一句话,“科斯和我都认为,最蠢的就是试图解释不存在的现象”,这样透彻的话,差不多点到了形形时髦潮流的共同病根。所以,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人,试试找支“铅笔”来免疫吧!一定要找到你自己的铅笔――亲力亲为、直接观察、亲自调查、不假手于人地得到一个实例。记住,没有一个真实世界的可靠出发点,一切都是空谈!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交易成本,而提到交易费用,就不得不提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自从科斯在他27岁发表的论文里引进了“几乎可以归入不证自明的真理之列”的交易费用概念以来,已经没有一门经济学可以完全不理会交易费用却还能够阐释经济行为的逻辑。

英国的灯塔、美国的电报、瑞士的公共高山草场,欧洲3G牌照拍卖……真实世界的案例往往引人思考,思考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思考组织成本与交易费用。而这些交易成本中,问题最大的是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组织成本(计划成本)与交易费用(市场成本)。

在周其仁教授看来,科斯关于公司的经济学分析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既然可以用价格机制配置一切资源,为什么还存在内部似乎不靠价格机制运行的企业呢?科斯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市场的价格机制有成本。这个“成本”,不是人们本来所熟悉的生产成本,而是在生产成本以外、为了完成产品的交换而发生的交易费用。随着市场的扩大,交易费用要耗费很多资源。

科斯不相信有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完美的市场(perfect market)”这回事,因为他发现了交易费用。在一些场合下,公司把运用价格机制的“市场协调办法”,转换成内部不谈价格靠命令的“企业协调办法”,可以显著节约交易费用。而形形的企业组织与合约形式,正是为节约交易费用才活跃在真实的经济世界里。有意思的是,当科斯是从“完美市场”出发,发现了市场交易存在费用,当走到了市场里的企业组织时,他的分析才涉及到另外一个成本,即“组织成本”――当公司把原本通过市场交易的活动集中到企业内部之后,公司组织的成本(包括决策、监督、管理的成本)就相应上升了。正因为组织成本的发现,让科斯相信公司不是越大越好。

周其仁教授认为,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来,市场里之所以存在企业是因为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免费,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公司可以节约市场交易的费用,但又必须为此支付组织成本,当公司节约的交易费用与由此增加的组织成本在边际上相等的时候,公司与市场的边界就确定了。但是,如科斯曾用过的一个形象比喻――真实的市场经济好比大海,公司就是海洋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在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并存的真实世界里,海洋不可能覆盖一切,岛屿更不可能覆盖全部海洋。

科斯倡导的是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强调假设必须首先是真实的。在他看来,经济学家主要工作不应该是提出推测并检验这些推测,经济学家选择理论应该限于理解、解释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而可靠的基础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实而又易于处理的”前提性假设。

观察、提问、提出假说和验证,周其仁教授用四个步骤简要概括出新制度经济的研究方法,“当一个人对一个真实世界现象的观察有了疑问想去解释,这有可能是前人已作过很好的解释,也有可能是前人没有做出的解释。如果前人没做出过解释,而且你的解释又对传统经济学的假说有了新的贡献,那么,这就是个好的假说了。”周其仁教授如是说。

上一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感悟 下一篇:城市与乡村,哪个更适合海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