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三十例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29 02:10:53

流行性出血热三十例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1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72-02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类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农村秋收季节。起病急,主要有发热、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个期。重症病例可前2或3期重叠,轻症可有越期现象,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1〕。其病理基础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2〕。我院于2002-2012收治了三十位流行性出血热病患,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基础护理

1.1 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贴切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隔离措施,使患者了解疾病的过程,用药目的及用药后的付作用,消除紧张心理〔3〕。

1.2 病室环境 室内应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15-18度)适宜。患者入院后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利体力恢复,增加肾脏血流量。光线柔和,日间将窗帘拉上,夜间采用床头灯或地脚灯,应避免光线对眼睛的刺激。

1.3 消毒隔离入院应沐浴更衣,更换病号服。接触患者前后、注射、穿刺、导尿、插管,应以流水洗手,严防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以防院内交叉感染。

1.4 饮食护理 应给予清淡易消化无刺激饮食,如有严重消化道症状者,遵医嘱予对症治疗,考虑静脉补充所需营养。

1.5 监测生命体征 定时监测T、P、R、BP并记录,如有变化及时与医师联系。

2 各期护理

(1) 发热期 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热程的长短,T>39℃以上,可用物理降温。因本病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损伤,一般不宜用酒精擦浴,忌用大量解热镇痛药,以防出汗过多引起低血压。控制液体的总入量。高热惊厥者,拉起两侧护栏,以防坠床。备缠绕纱布的压舌板,防舌咬伤。监测体温,遵守37.5℃以上三次/日 、 38.0℃以上四次/日 、 39.0℃以上六次/日 。 监测血压,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全身出血情况。

(2) 低血压休克期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脉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注意输液的原则是先快后慢,准确记录出入液,注意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开始时如患者无心衰,输液速度应在5毫升每分钟以上,待休克好转后减慢滴数。

(3) 少尿期:补液应遵守量入为出,宁少勿多的原则。24输液量不宜超过1000毫升,根据患者排出量决定液体量,即患者前一天24小时尿量加呕吐量加腹泻量加400毫升。为了防止体内蛋白大量分解,加重氮质血症,要保证足够的热量,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蛋白,低钾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由于肾脏损伤,出现少尿或无尿,应给患者讲清少饮水的重要性,如有烦渴、口干、可少量多次给予饮水(每日1000毫升),且以糖水为主〔4〕。

(4) 多尿期 进入多尿期,尿量增多大于2500毫升每天,量最多可达20000毫升每天。按治疗原则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维持平衡,防止发生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多尿期开始一周后,琢渐增加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高的食物,如海带,大枣,土豆,香蕉,果汁等食物。同时,随尿量增多,尿钾的丢失,应遵守医嘱口服氯化钾溶液3-6克每天或静脉补充10百分之氯化钾,并及时复查肾功能,心电图及观察四肢张力等情况。此期还需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不宜过早活动,以免诱发出血。

(5) 恢复期:此期要预防感冒,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酸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等。仍应注意休息,防止劳累,如有不适,及时随访。

小结:宣传防病措施,做好防病知识宣教,发现可疑病例及早抢球,做到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抢救)把好休克,肾功能不全和大出血三关的治疗和护理。介绍本病的有关知识,临床经过,临床各期中对休息、饮食、饮水的要求,并发症的表现等,更好的医护人员合作,使病情尽早得到控制,进而痊愈。出院后仍需休息1-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如有不适及时门诊随访。

参考文献

〔1〕 赵巧娣 杨迎梅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7(3)p58-59

〔2〕 李敏娥 周小玲 雷土根 竟剑东 龙泉 12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眼底改变临床分析 临床眼科杂志 2008(16)p12

〔3〕 孙艳梅 许传娟 周海燕 流行性出血热36例护理体会 齐鲁护理杂志 2007(13) p33

〔4〕 周木秀 三例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 当代护士 2007第8,学术版 p89

上一篇:初恋上上签(连载五) 下一篇:异位妊娠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