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时间:2022-10-29 12:48:10

浅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摘 要: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公众参与的目的及作用的分析,阐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对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首创性的对公众参与做出明确规定,保障了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本文就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中的应用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强化公众参与的对策及建议。

一、公众参与的涵义

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项目方或者环评工作组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使项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对公众利益构成危害或威胁,以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公众参与过程体现了环境评价工作和有关部门对公众利益和权力(如居住权)的尊重,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二、 公众参与的目的

1.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吸引公众主动参与环保工作

公众参与环评,能提高公众的集体环境意识,调动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转变环保只是政府部门职责的概念,形成全民参与环保、关注环保的社会氛围。

2.增强项目合理性,建立公众对项目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前,征询公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可协助项目方或环评工作组更全面的评估项目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增强项目的环境合理性,获得更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3.评估难以用货币形式表达的环境资源价值

目前,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估价比较困难,特别是涉及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社会属性较强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长期的影响等方面,但当地居民对其却可能会有深刻的认识,通过公众参与可评估出这些资源的价值。

三、公众参与的作用

1.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法定权利。公布环境信息是体现公众环境权益的重要内容。生活在环评项目周围的公众是项目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有权利充分了解项目对自身居住环境的影响状况,对项目的可行性最有发言权。公众通过参与环评,了解拟建项目的相关情况及其对周围的环境现状和环境发展的影响趋势,可以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并可通过社交及其他社会活动广为传播,从而带动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

2.保障了公众的参与权

公众参与项目环评,可协助项目方或环评工作组更全面地确认环境资源潜在的或长期的影响,以弥补环评中可能存在的疏漏。有关意见和建议可通过畅通的渠道,及时地反馈到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关的结果也可及时通达到群众,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

3.保障了公众的监督权

环保是全民的环保,必须有公众的参与。当政府的环保决策和企业的环保行为得到公众支持和参与并受到舆论监督时,环保才可能真正实现。公众参与批评,可随时对环评工作进行监督,增加项目审批等环保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最大程度地消除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隐患,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

四、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项目方或环评工作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宣传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环评法》对公众参与环评作了明确规定,并且对参与的方法、程序及参与意见的有效性都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权利,以及如何参与到环评中去。在参与的形式上,多是由项目所在地居民填写公众参与调查表,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公众足够的兴趣与注意。

1.2调查或公示的内容不具体,不深入

有些部门在公众参与调查时,对项目的调查内容浮于表面,仅掌握“三图一表”简单信息,甚至有愚弄公众行为。对拟建项目的公示,内容过于简单,在项目对环境的危害、污染情况及潜在的影响等方面含糊其词,避重就轻,使没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公众只知表面,不明就里。

1.3 在环评工作中,部分人员对公众的意见不够重视,认为没有理论根据,不足为信,导致不可弥补的损失

2.公众在参与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建设项目不管是否有危害,不论危害大小以及拟建方是否对危害采取防治措施,自始至终持抵制态度,不同意任何项目在自家周围建设,更拒绝签署意见。

2.2不知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这项工作,认为政府部门或中介技术服务机构人员来调查征询,是上级领导,只能说好、服从或顾及尼建方是朋友邻里关系,不便透露真实想法,只好违心签署同意意见。

2.3对公众参与项目环评存有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只要不影响到自己,便不参与其中,即不拒签也不签署同意意见。

五、对策和建议

1.执行部门要把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制度贯彻执行,认真履行到项目所在地征询公众意见的职责,对拟建方项目的情况如实进行公示。尊重公众的意见,接受公众的监督,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采取多种有利于公众参与的形式(如举行“听证会”、开通“环保咨询”热线、开展“环保问题”讨论等),多方面、多层次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吸引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3.制定鼓励公众参与的政策,采取经济措施,对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并做出显著贡献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巨大动力,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方环境保护的水平。《环评法》为保障公众参与环评提供了法律依据,增加了环保审批的透明度,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公众应该珍惜环境参与权,善于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慎重考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依法维护自己生存区域环境的安宁。

作者简介:李苏玲(1976.9-),女,江苏赣榆人,汉族,赣榆县环境监测站,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工作。

上一篇:浅谈避难硐室与救生舱之比较 下一篇:埕岛油田断层的发育情况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