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阅读、考察课”课型解析

时间:2022-10-29 11:49:26

小学科学“阅读、考察课”课型解析

【摘 要】 小学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阅读和考察活动就是通过阅读科学文本或实地考察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多途径获取科技信息。文章以《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为例,说明了小学 “科学阅读考察课”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 小学科学;建构模型;课型解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2-0074-03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小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在科学课上,科学阅读和考察活动与科学探究活动互补,有助于拓宽视野,激发学科学的兴趣,获取和积累更多的科技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一、基本模型

科学阅读和考察活动就是通过阅读科学文本(包括纸质文本、绘本,网络和电子类音像读物等)或者进行实地考察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多途径获取科技信息。下图所示是我们建构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阅读考察课”的基本模型:

模型说明:本模型把阅读和考察活动放在同一个课型中,是根据科学阅读和考察活动的特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和科学学习的目标而设计的。本课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和考察是为了搜寻与假设有关的证据,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阅读的同时有必要适当渗透科学本质观和科学史的教育,如让学生体验科学前辈追求科学真理献身科学的经历,意识到科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操作说明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科学阅读考察课的学习形式是文本阅读和现场考察,虽然活动环境和活动方式不同,但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活动获取科技信息。阅读和考察需要围绕固定的主题进行,这样所开展的探究活动目标才能一致,获取的信息才有较强的相关性,便于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情境,让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探究的主题。需要说明的是,阅读考察课中的探究问题往往是学生难以通过设计实验验证或进行模拟实验所能解决的,只有通过阅读或现场考察来获取验证假设的信息。

2. 交流互动,作出假设。探究问题得出后,要鼓励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即假设。探究性学习中的假设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的,不能凭空想象、随意猜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交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对于解释的结果,教师不能给予定论,只要解释合理即可给以鼓励。至于是对是错,将在后续的活动中寻求证据加以到验证。

3. 考察阅读,搜求证据。此环节是搜求证据、验证假设的过程。在阅读考察课中,证据的搜求过程可以是阅读或是现场考察,也可以是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阅读内容必须与自己的假设有关,做好充分详细的记录。室外考察活动前,教师有必要提前踩点布局,帮助学生制定考察计划,考察时对学生的观察进行细致指导,注意观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教育学生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注意样本的搜集,注意安全,不破坏生态环境。要使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考察和阅读不仅仅是寻找答案,而是寻求验证假设的证据,只有充足的证据才能帮助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完善或否定自己的假设,形成科学的认识。

4. 交流展示,完善认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的差异,作出的假设可能呈现不同的观念。通过阅读或考察、搜求证据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和搜集的证据存在着诸多矛盾或差异。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展示自己阅读和考察获取的信息和收获,通过互补和质疑,用收集到的证据来修正和完善原有的认知,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三、教学案例

案例:《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考察阅读课学习片段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大家观看。

(教师播放一段记者采访因饮用污染水源居民生病的视频)

师: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居民饮用被污染的水源生病了。

生:污染的河流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

……

师:看了这段视频,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我们镇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

生:我们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自然水域中的水受到污染?

……

(二)交流互动、作出假设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自然水域中的水受到污染?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生:许多居住在河边的居民把厨房的剩饭剩菜和打扫的垃圾倒进河里,河里漂着许多塑料袋和杂物。

生:剩饭剩菜还好,死了的牲畜丢到河里更可怕,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是常有的。

生:我爸爸常说许多工厂为了降低成本将不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到河里,污染了河流。

生:有许多养殖户不负责任,给鱼喂鸡粪,粪便会造成河流的污染。

生:粪便都被鱼当食物吃掉了,不会造成污染吧。

师:现在我们只是根据看到的、听说的进行假设,只有通过实地的考察才能找到验证这些假设的证据。

(板书: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三)实地考察、搜求证据

师:考察前我们需要制订考察计划,根据计划进行考察,活动才有序、高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填写考察计划表,并讨论相关的问题,如果有困难请阅读课本。

(学生讨论制定考察计划、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计划与大家交流下,交流的过程中请说清楚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生:我们组的计划包括五项内容。

师:你能说说你们为什么准备这些器材吗?

生:望远镜可以用来观察水域周围的环境,发现向河里排污的排污口;照相机是把水域周围的环境和水域受污染的情况拍下来,这是证据;水瓶用作装水的工具,把水带回来进一步观察;显微镜用作对带回来的水样进行进一步观察。

师:非常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们组补充,在考察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工。我们组是这样的,两个同学负责观察,一个同学负责记录,一个同学负责使用和保管器材。

生:我们补充下如何进一步观察取回来的水样。首先将水样静置一段时间,看有没有杂质沉淀,弄清楚杂质是什么。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生:我觉得取回的水样除了进一步观察,还应做个标本,标上时间、地点、考察人等信息。

生:我们组想提醒大家要遵守纪律、注意安全、按照计划有序进行考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就分组出发进行现场考察,出发前老师再一次强调大家在行进和考察过程中一定要像第4组说的遵守纪律、注意安全、按照计划有序进行,在考察的过程中及时填写考察报告。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水样采集,教师及时监控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安全。)

【第二课时】

(四)交流展示、完善认识

师:上一节课中同学们对我镇的自然水域进行了实地考察,撰写了详细的考察报告,今天请同学们根据考察报告,做好交流的准备。

(学生展示自己的考察报告,全班交流)

生:我们组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在河流边上有几家工厂,其中有两个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呈淡绿色,排污口周围杂草丛生,有的已经枯黄了,水中还飘浮着鱼的尸体,说明了污水是有毒的。在水面上漂着塑料袋、还有烂鞋子。水域的水呈深黄色,比较浑浊,闻起来有腐烂的味道。

生:我们在考察的时候有一艘船经过,掀起的水花颜色发黄,再结合取回的水样,发现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另外船经过后水面出现了彩色的油花,那是船的燃油落到水里,浮在水面形成的。

生:我们组在水域的一角发现了一群小鱼,我们想靠近观察,小鱼受到惊吓,游走了。

生:水面上除了有塑料袋、坏鞋子外,我们还看见岸边上有许多杂物,看了一下有烂塑料盆、木棍、快餐盒等,这些原本在水中,是被浪冲到岸边上去的。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从带回的水样中有什么发现呢?

生:带回的水样经过静置后,下面有许多的泥沙,那是因为经常有船经过,水底的泥沙泛起了。我们还发现静置后水面有一层黄色的物质,气味比较难闻。中间的水层颜色是黄色的,而且不透明。

生:静置后的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有许多微小的生物。

师:我们饮用的自来水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

生:自来水无色、清澈透明,水中的微生物等含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今天考察的水域中的水呈黄色,水面漂浮着杂物,水中有大量微生物,而且有工厂污水污染,人和牲畜不能饮用。

师:不错,同学们收集的证据都证明如泰河水域中的水受到了一定的污染,你们觉得污染的情况严重吗?

生:虽然我们在水里还看见了小鱼,水质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糟糕。但排污口周围的植物长得矮小,叶子发黄,污染已经对环境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如果时间长了,植物、动物都死亡,我们的生存也岌岌可危。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家乡水域已经受到了污染,不能因为不太严重而置之不理,我们要行动起来,为净化水域做点事情,同学们打算怎么做呢?请大家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们打算怎么办?

生:我们组认为,首先要加大宣传,让每个人都形成环保意识。其次,加大检查力度,对向河流排污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技术改造,做到达标排污。

生:我们还觉得可以组成保护母亲河环保小组,定期清理河面上的杂物。

师:同学们,你们的建议非常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做好汇报的准备。

(全班交流学习的收获)

师:还有一个问题,有些养殖户用鸡粪养鱼,鸡粪会对河流造成污染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一次有计划的考察。

四、简要点评

1. 考察计划帮助学生自主参与考察活动的全过程。科学阅读和考察是科学探究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自主体验,保证学生有充分经历的时间和空间。本课以科学考察为主,需要离开教室,到开放的空间展开活动。传统的室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有限,教师只有强化组织教学,才能确保活动的开展,但容易造成学生活动拘谨,不能主动参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将活动的意图、过程和注意事项设计在考察计划中,让学生按照考察计划中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的活动空间,学生能“放开手脚”按照活动单的要求去考察收集所需要的证据,经过反复的磨合和训练,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重点是考察活动,第二课主要是交流信息,形成共识。考察前,学生根据要求制定考察计划;考察中,根据计划收集证据;考察后,根据考察记录,展示交流,完善认识。整个活动过程,考察计划成了教师传递学习信息的通道,组织教学的助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指南,收集证据的记录单。整个活动学生有序考察,思维活跃,节奏紧凑高效,获取信息齐全。

2. 考察计划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在本节课中,教师十分注重在实地考察前引导学生进行考察计划的制订。过去,学生对于考察活动相当生疏,不会制订考察计划。经过多次的反复训练,本课中学生能根据活动单和课本,找到制订考察计划的门路,制定出详细的可操作的考察计划。当学生对于造成水域污染的污染物和污染源的了解不够充分,甚至比较片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了解了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很多信息,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水域是否受到污染,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份关于自来水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与带回的水样进行比较,成功地让学生认识到自然水域中的水受到了污染的程度。

上一篇:“大分时代”要重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堂中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