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竞争力指标体系

时间:2022-10-29 11:48:40

浅析对竞争力指标体系

【关键词】地区产业 竞争力 评价

【摘要】与沿海发达省浙江省工业竞争力系数具体指标对比的结果,提出增强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文章利用魏后凯提出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云南省的地区工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

一、引言

在目前世界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的“钻石模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1998)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1998)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方法;荷兰格林根大学建立的ICOP(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OutputandProductivity)方法。在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金碚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裴长洪的研究模型;魏后凯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等。

由于国家和国内区域性质的不同,钻石模型、IMD和WEF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方法显然不适合区域竞争力的评价。目前,在区域竞争力研究方面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荷兰格林根大学建立的ICOP方法。此方法主要根据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按同一分类体系标准化得到可比数据,计算出研究竞争力的一些主要参数。其缺陷是理论性不强,特别是各种参数的经济含义难以直观解释。

目前在国内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人民大学体系是基于IMD和WEF模型,金碚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中对钻石模型进行了拓展,裴长洪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分析性评价指标,这些模型均不适用于地区竞争力的评价。而魏后凯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构成地区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从指标选取的经济性到测量结构的解释性都较前人有所突破,对比较和测评地区工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在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就地区工业竞争力来说,它决定于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群体优势,并主要体现在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上。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工业竞争力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构筑如下函数关系:地区工业竞争力=F(M,G,D,T,I)。公式中M、G、D、T、I分别代表地区工业的市场影响力、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市场影响力:用地区工业占全国工业市场的份额(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地区工业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来反映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用工业销售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加权平均来衡量地区工业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用高增长行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加工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两个指标,用这两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来反映地区工业的转换能力。工业创新力:用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反映该地区的制度创新能力,用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简称R&D投入比重)来反映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二者的加权平均来反映该地区工业的总体创新能力。

三、指标测算和分析

在评价分析中,我们对各个具体指标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对分项评价指标进行了适当的加权处理。首先,对各地区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都以相应的全国各地区数据的平均值为标准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在计算地区工业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系数时,均采用0.6﹑0.4加权办法计算上一级指标的数值。即销售利润率、高增长行业比重和非国有工业比重采用权重0.6,而劳动生产率、加工工业比重和R&D投入比重采用权重0.4。云南统计年鉴2005-2009。)

云南省工业竞争力系数一直处于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态,在2005年达到最低点后开始反弹,2006年达到最高点,在2007年出现回落,2008年略有上升。在影响工业竞争力系数的五大指标中,资源配置力系数、结构转换力系数、工业增长力系数在全国处于优势指标,工业竞争力系数和工业创新力系数处于劣势指标。具体影响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如下。

其一,云南省市场影响力系数数值从2004年到2008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且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云南工业市场影响力成为制约云南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最大因素。工业市场影响力主要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的整体规模水平,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指标。由于历史的原因,云南工业发展长期滞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结构和布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致使云南的轻工制造业快速萎缩,进一步减少了云南工业的总体规模。直至2007年,云南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也只有1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698户,与全国相比这个数字就显得太小了。因此,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是导致云南省工业规模指标偏低的主要原因。

其二,云南省工业增长力系数数值在2005年后一直保持良好增长趋势,在全国处于优势水平。云南省工业持续高速增长与云南省政府实施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从“十五”开始,云南省开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政府提出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实现云南省工业增长的持续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三,云南省工业资源配置力系数数值从2005年后在不断下降,从绝对值上来看云南省该项指标在全国还是处于优势地位。云南省虽然工业增加值总量较小,然而已上市的公司所占的比重很大,上市公司在工业销售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上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其四,云南省工业结构转换率系数数值从2004年以后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该项指标数值的提升与云南省政府近几年大力扶持新兴工业,延长原有传统产业的产业链的思路联系紧密。近年来,云南省能源、原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等非烟产业持续增长,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新兴生物资源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五,云南省工业创新力系数数值从2005年到2007年逐步下降,到2008年有所回升但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工业创新力系数已经成为制约云南工业竞争力提升的短板。究其原因云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总量少,民营企业数量少,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云南省R&D活动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比重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投资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企业离科技投入主体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竞争的进一步提高。

四、指标对比分析

以下抽取沿海发达省浙江省为代表与云南省在该竞争力指标体系下作对比。

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省浙江,云南省工业竞争力处于落后水平。具体指标中,市场影响力系数和工业创新力系数处于绝对落后水平。工业企业的绝对数量、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已经成为云南工业竞争力与发达地区形成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优势的资源配置力系数和结构转换力系数指标表明:相较于浙江省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云南的工业企业具有更好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更高的经营管理效率。较高的工业增长力系数也显示出作为全国资源大省的云南省工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更大的潜力可挖。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根据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云南省地区工业竞争力水平虽然处于全国中游偏上水准,然而构成地区工业竞争力的五大要素指标系数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市场影响力系数、工业创新力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严重落后于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沿海发达省份。云南省工业占全国工业市场的份额(市场占有率)这一具体指标数值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云南省的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一劣势指标数值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云南省大部分企业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欠缺。两个优势系数指标资源配置力、系数结构转换力强势支撑了整个云南省工业竞争力处在全国中等偏上位置的现状。占据着云南省地区工业总值半壁江山的一批云南省上市公司已成为全国资源类各行业的龙头。它们集约化的生产经营理念,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和较佳的企业运营质量提升了云南省整体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平均水平。因此在如何增加企业绝对数量,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创业的热情方面,在加大政府R&D投入同时激励企业自主研发方面,在保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进一步深挖产业潜能延长产业链方面,云南省政府必须做好做足文章。

综合云南省省情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扩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总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第二,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倡导全民创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培养和提高广大群众的创业技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创业政策,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创业门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增加创业机会,推进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第三,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工业科技创新力度,以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为目标,加大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投入。第四,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延伸有色金属、磷化工、煤化工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制造业发展,推进工业服务业的发展。

上一篇:安全技术劳保计划 下一篇:地方院校图书馆参与新乡村建设的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