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迪拜,夫妻同心书写财富传奇

时间:2022-10-29 11:42:27

闯荡迪拜,夫妻同心书写财富传奇

2009年11月,“迪拜危机”让全球金融市场为之震荡。而作为迪拜华商的领军级人物――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陈志远,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因为闯荡迪拜10多年来,在积累数亿财富的同时,已让他有一颗饱经沧桑、宁静致远的心,特别是平凡妻子默默的支持,更让他对一切惊涛骇浪淡定从容……

与妻儿挥泪作别,负巨债无奈闯迪拜

认识董建燕时,陈志远已经26岁。20多个春秋过去,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与她第一次见面的情景:那是1981年春天,陈志远将董建燕约到瓯江长堤边。董建燕系着一条紫罗兰纱巾,乌黑的秀发在微风中轻拂,脸庞泛着红晕。陈志远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

董建燕也对陈志远一见钟情。陈志远虽家境一般,有兄弟姐妹6人,但他眉清目秀、双目炯炯,浑身透着精干与机灵。1984年5月,他们在家乡温州举行了婚礼。次年12月,儿子陈晓天降临人世,一家三口和美幸福。

那时,陈志远在温州一家小五金厂上班,董建燕是温州制革厂的普通工人,他们月工资不足50元。陈志远一心想改变命运。儿子5个月时,在董建燕支持下,他辞掉五金厂工作,东挪西凑了5000元,开办了一家剪刀厂。陈志远曾是五金厂的销售人员,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加上他诚信经营,工厂很快步入正轨。仅仅5年,他就完成了从普通工人到成功企业家的飞跃。

1990年,董建燕所在的皮革厂效益每况愈下,陈志远劝她:“现在家里不差你挣的几个辛苦钱,干脆回家算了。”董建燕回敬丈夫:“我是个独立自尊的女人,不是依附你的藤蔓,我得有自己的事业。”随后,她从家里拿出10万元,盘下一处门店,经营起皮鞋和服装。

这时,陈志远的资产已达600_多万元,手下员工200多人。于是,他从朋友和银行那里贷款数百万元,在温州开发区买了50亩地准备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厂房。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梦想很快被击得粉碎……

几乎一夜间,市场经济大潮将传统的计划经济冲击得七零八落。这些年来,陈志远陶醉在成功的喜悦里,整天不是打麻将,就是参加迎来送往的聚会,忽视了技术的改造和产品的更新。加上原来的客户纷纷改制,变更了进货渠道,剪刀厂的产品严重滞销,工厂被迫停工。雪上加霜的是,陈志远还不起贷款,银行将他准备建厂房的地皮拍卖。陈志远由一个志得意满的成功商人,沦为负债200多万元的“负翁”。

见陈志远潦倒落魄,昔日围着他转的朋友像避瘟神一样躲着他。陈志远自尊心很强,自感无颜见人,整天将自己关在家里喝闷酒。丈夫的消沉颓废,刺痛了董建燕的神经:“志远,我们可以从头再来。曾经咱们不也是白手起家吗?”妻子苍白的安慰,根本无法抚平陈志远的痛楚。

1998年春节前夕,债主天天上门逼债。腊月二十九那天,董建燕从自己开办的美容院回来,几个债主又堵在门口逼丈夫还钱,陈志远满脸悲戚,眼里写满痛苦和绝望。董建燕,这个柔弱的女人,不知哪来的勇气,将债主一一拉出家门,生气地说:“你们和志远是朋友,当年他没少帮你们,现在他遇到困难,,你们怎么不讲一点情谊?”为了替丈夫解围,董建燕心急火燎地赶回娘家,借了3万元,将债主的利息还清了。一帮人这才悻悻地离去。

正月初四,儿子陈晓天吵着要用压岁钱买一个足球。董建燕掰开儿子的手,将50元压岁钱夺了回来:“晓天,我们家还欠那么多外债,一分钱也不能乱花。妈妈得用压岁钱给你交学费,等爸爸挣钱了,再给你买足球好吗?”儿子咬着嘴唇点点头,但泪花在眼里滚动……

这一幕,撕裂了陈志远的心。是自己的消沉颓废,连累妻儿跟着自己受苦。想到背负的巨债,要是自己无力偿还,将会压在儿子身上。到那时,儿子的一生注定艰难而沉重。在无边的落寞与苦闷中,一个念头渐渐在陈志远脑海里清晰起来:出国打工,图谋东山再起。

陈志远也想和许多家乡人一样去美国或加拿大“淘金”,可去那里门槛太高,根本办不下签证。一次,陈志远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一些人在迪拜打工,收入还不错,而且进出很方便。他决定去那里闯荡。

1998年11月,陈志远要奔赴迪拜了,董建燕从美容院里挤出8000元,交给丈夫:“那边没有亲人,你要多保重。如果实在太难,就赶快回来,我们一起挣钱还债。”陈志远忍不住鼻子发酸,与妻儿挥泪作别……

事业转机又遭倾覆,低价出售家产渡难关

那时的迪拜满目萧条,风一吹,泛起的黄沙遮天蔽日。因为不懂阿拉伯语,又没有技术特长,陈志远只得在餐厅里洗盘子,在酒吧里煮咖啡,每天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

吃苦耐劳的陈志远靠给房东做早餐,换得免费住所。房东让他住在废弃的仓库里,陈志远将几个纸箱一拼,就睡在上面。劳累了一天,陈志远早已筋疲力尽;但临睡前,他还要跟着复读机,一字一句地学阿拉伯语。夏天到了,屋里没有空调和风扇,他像睡在蒸笼里,浑身起满了痱子。

此时的陈志远已44岁,曾享受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今沦落到社会最底层,那种心灵炼狱的折磨何其痛楚!他一天只吃两顿饭,出去办事无论多远都舍不得坐公交车,在40多度的高温下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

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劳累透支着陈志远的身体,不到一年,他足足瘦了10多公斤。陈志远知道,远在温州的妻子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他、担心他,因此他在电话里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明明吃的是最廉价的阿拉伯面饼,可他却对妻子谎报军情:“迪拜遍地都是美食,我都长胖了。”

董建燕从媒体上得知,许多初闻迪拜的人生活非常艰难,有的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丈夫善意的谎言引起了她的怀疑:“志远,你真的发展那么好吗?我是你最亲的人,有什么困难不要瞒着我。我这一年多也挣了点钱,如果你需要,我给你寄过去。”一番贴心贴肺的话语,让陈志远潸然泪下……

两天后,陈志远特意借来房东的阿拉伯长袍和头巾,将自己打扮成阿拉伯人,这样一来便巧妙地掩盖住了他消瘦的身体。然后他站在一家酒店门前,满脸灿烂地拍了几张照片寄给妻子。他特意在照片后面写道:看我多潇洒!你该放心了吧!这一招,还真把董建燕哄住了。

适应了迪拜的生活,目光敏锐的陈志远也发现了商机。迪拜日用小商品奇缺,而自己的家乡是小商品集散地,何不将那些产品运到迪拜来销售?于是,陈志远用打工积攒的钱盘下一间6平方米的小门面房,然后赶回温州进货。

当又黑又瘦的陈志远出现在董建燕眼前,董建燕的心针扎般疼痛。她这才知道,丈夫在那边过得多么艰难:“志远,我知道你在那边很苦很累,回家吧!”陈志远兴奋的眼睛熠熠发亮:“我在迪拜找到

了商机,我一定会东山再起!”多年后,董建燕又见到了丈夫眼里的自信与勇气,那个豪情万丈的丈夫又回来了。董建燕百感交集……

就这样,陈志远再次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他在迪拜一心一意练摊,销售温州的打火机,指甲剪和各种小家电。深谙经商之道的陈志远待客热情、童叟无欺,仅仅两年多时间,他就在迪拜掘到了“第一桶金”。

而董建燕既要打理美容院,又要照顾儿子、侍奉公婆,还要给丈夫上货发货,其中的艰难和苦楚常人难以想象。疲惫时,她对丈夫也会有牢骚和怨言,但哭过之后,涌上她心头的却是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与牵挂……

一天傍晚,董建燕替丈夫上货,由于匆忙,她将3箱打火机落在“面的”上。这可是2000多元啊,丈夫要卖多少打火机才能挣回啊!董建燕焦急地在大街上寻找着帮自己拉货的面的。天越来越黑,又下着雨,她全身湿透地走在深夜的街头。高跟鞋跟走掉了,她赤着脚在街头奔波……找了大半夜,终于将3箱货物找了回来。

妻子的付出成了陈志远奋斗的动力。2001年,陈志远发现迪拜木撒拉路边有座商厦一直空着,顿时激动得热血沸腾:如果将这座商厦租下来,再将一个个商铺租给经销商,光租金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啊。

很快,陈志远以低廉的租金租下这座商厦10年使用权,并更名为“中国商品城”。而后他回到温州,与当地劳动保障局合作,将大批温州商人介绍过来。可让陈志远遗憾的是,这些老乡销售的衣服和鞋子品牌单一,为了挣钱还互相杀价。没多久,许多商人退出了,有的连租金都没付就一走了之……

一年后,中国商品城的商户走得所剩无几。陈志远每年上缴的几百万元租金没了着落。难道自己又要败走麦城?陈志远急得头发都白了,走投无路之际,他决定破釜沉舟……

回到温州,陈志远期期艾艾地告诉妻子:“建燕,我在那边遇到了困难,想将家里的房子和汽车卖了,只有这样才能挺过去。”董建燕愣住了,当明白是怎么回事时,泪水涌了出来:“志远,要是房子卖了,我和儿子,以及两位老人住哪里?”深深的愧疚漫满陈志远的心房,作为男人,连老婆儿子栖身的房子都要卖,他还有何面目见人?

陈志远决定次日返回迪拜,再想其他办法渡过难关。这天夜里,董建燕久久无眠:如果丈夫迈不过这一关,也许再也翻不过身来;房子卖了可以再买,而商机则可遇而不可求!想到这,她坚定地告诉丈夫:“志远,我决定卖房。只有你好了,我们全家才能过上好日子。”随后,董建燕和陈志远将家里的房产、汽车、美容院以200万元低价出售。董建燕与儿子和公婆住进了一问40平方米的平房,月租金200元。

出租屋异常简陋。看着妻子眼角细密的皱纹和父母的苍苍白发,陈志远内心五味杂陈。与家人告别时,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努力打拼,挣钱让家人早日过上好日子!

富豪生活节俭依旧,迪拜危机中淡定从容

就是这200万元,成为陈志远救命的稻草。返回迪拜,他逐一给客商打电话,郑重承诺:只要来这里经商,免收一年租金。天底下竟有这等好事?一批批温州客商再次将商品城挤得满满当当。

重新开业前夕,陈志远与商户约法三章:商铺之间不能经营同一种品牌的商品;不准随意抬价欺骗顾客;不准“血腥杀价”恶性竞争。商户知道陈志远的良苦用心,自觉诚信经营。中国商品城的生意迅速好转,迪拜80%的日用小商品都由这里流出……

2003年,商户主动给陈志远缴纳租金。陈志远不仅收回了上一年的全部投资,而且当年盈利500万元。这时的迪拜已成为世界的“聚宝盆”,世界各地在这里的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敏锐的陈志远再次抓住难得的商机,又租下了木撒拉大街的另外两处商城,分别取名为“志远鞋城”、“中国轻工城”。陈志远迅速晋升为亿万富豪……

8月,陈志远将董建燕和儿子接到迪拜,一家三口分别多年后终于团聚在一起。他们住在海边的一处公寓里,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大海,夜里湿润的海风徐徐吹来,更有优美的涛声伴随着入眠――走出老家的“寒窑”,置身如此诗情画意的环境,董建燕心头溢满幸福和对丈夫的感激……

董建燕的左小腿上长了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皮癣,在炎热的迪拜,连裙子都不敢穿。听说泡温泉能治愈皮癣,陈志远就每天开车到20多公里外的地方,灌满两塑料桶温泉水运回家,让妻子泡腿。这样坚持了半年,董建燕腿上的皮癣彻底痊愈。丈夫点点滴滴的爱,温暖着董建燕的心。

再说陈志远,虽已成为迪拜有名的亿万富豪,但这些年来,他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他真切地意识到,迪拜的华商各自为战,即便利益遭到不法侵害,也只能忍气吞声。如果大家结成一个团体,解决起棘手问题来就容易得多。2004年10月,在陈志远的倡议下,迪拜温州商会正式成立。鉴于陈志远德高望重,在迪拜颇具影响力,他被大家推选为商会会长。

商会里有会员600多人,陈志远把商会当成凝聚迪拜温州人的一种力量。初来迪拜的温州人缺乏创业资金,商会可给予无息贷款。商会还设立专门的慈善基金,国内每次遭遇重大灾情,商会就组织会员捐款捐物……

虽为亿万富豪,又身处奢华国度,但陈志远和董建燕的生活依然简单朴素,夫妇俩衣着普通,家里的轿车也只是10多万元那种,生活与普通百姓无异。一位客商送给陈志远一个几千元的LV公文包,他也很少使用,每次出门依然背着那个温州产的100多元的普通皮包。

小时候,因为家里困难,陈志远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一次,陈志远去温州泰顺参加扶贫活动,见那么多贫困学子因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他酸楚不已。回到迪拜,在董建燕的支持下,陈志远出资200万元设立了“志远助学基金”,资助温州地区贫困学子上学。每年孩子们都会给陈志远夫妇寄来贺卡,向他们汇报成绩。陈志远夫妇常常坐在暖暖的阳台上,一张张翻看着孩子们的贺卡,孩子得了100分,孩子考上大学……孩子们的一切令陈志远夫妇幸福、激动。原来帮助别人,也能收获精神的愉悦和快乐。

渐渐地,陈志远的生意从迪拜向世界各地辐射。他比以前更忙碌,往往上午飞回家,吃一顿饭,下午又得赶航班飞赴国外。常年的劳累奔波,让陈志远患上了高血压和糖尿病,他常常一次吃药就要吃一大把。这让董建燕很心疼。

那天,陈志远从外地出差回来,因为连续坐了近20个小时的飞机,他疲惫不堪。董建燕给他打来热水泡脚,洗着洗着陈志远就歪在沙发上,发出香甜的鼾声。董建燕心里酸酸的,待丈夫醒来,她动情地劝他:“志远,你也50多岁了,该歇歇了。”陈志远抓住妻子的手:“建燕,我现在怎么停得下来?这辈子我欠你太多了,等我60岁时,一定退下来好好陪你!”

2009年11月24日,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迪拜世界集团宣布推迟6个月偿还债务。一夜之间,繁华的迪拜一片惨淡。迪拜所有商人的事业都遭受了重创,陈志远的生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2月初,他和妻子回到温州,面对媒体一浪高过一浪的“迪拜危机”报道,陈志远夫妇表现得淡定从容。作为在迪拜“混”了多年的“老江湖”,陈志远信心百倍:“迪拜危机远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严重,我的事业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危机很快就会过去。因为迪拜的政策十分好,外部环境也无可比拟。今后,我还是会将事业重心放在迪拜。”

回首自己从一个普通工人到亿万富翁的人生历程,陈志远感慨万千:“没有妻子的默默鼓励支撑,我不会有今天。在商界遇到再大的风浪我也不怕,因为我已有一颗饱经沧桑的心,还有妻子这个坚实的后盾。”

上一篇:果蔬长得越大,营养成分越差等14则 下一篇:爱的字典里没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