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先就业,后择业”

时间:2022-10-29 10:55:14

论大学生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先就业,后择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毛入学率达到了20%,接近国际社会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大学生提出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甚至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老师都存在着盲目的“先就业,后择业”思想。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就业指导观念,是我们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和大学生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产生的背景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转变。我国高等学校自扩招以来,每年大学生以20%以上速度增加,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413万,比上年增加22%,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净增82万人,按平均就业率70%计算,将有148.5万应届大学生当期不能实现就业。据发改委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达到1400万人,今后几年内,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从学历层次上看,专科生就业难度更大,社会对学历要求日趋提高,专业普通和低知名度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研究生集中,使人才消费水平增高,人才资源没能得到有效配置。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从供方市场转向需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

2.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转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实现了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人力资源的配置也由市场这支无形的手来发挥基础配置作用。一方面为毕业生个人发展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对毕业生如何正确、有效、满意地选择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越来越快,新的职业层出不穷,旧的职业不断消失,职业流动性加快,加上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可变性更大了,在寻找职业锚的职业初期稳定性更差。每个大学毕业生很难在一个职业、一个岗位、一个地方坚守终生。因此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转变就业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

二、高校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误读及产生的后果

1.高校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识误区。高校一味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忽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教育背景下,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缺乏目的性,缺乏自我分析,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缺乏对职业及岗位的认识,忽视了对职业的适应问题。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害怕不能就业,最后形成的是盲目的 “先就业,后择业”,饥不择食,随意就业,造成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盲目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后果。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高流动率,让用人单位感觉到招聘大学生是“为别人做嫁衣”,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缺乏相互信任。大学生高流动率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采取短期行为,学生不愿意做出长期努力,只把初次就业当成跳板;用人单位不愿意对新来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也不放手让新来的大学生工作,一心想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跳槽率更高。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先就业,后择业”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先就业,后择业”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通过了解、分析自我,即自己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对自己过去、现在、未来和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做一次认真、客观地分析评估,为自己描述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蓝图,并为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充实知识、训练技能、磨练自己的意志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以及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早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目的性强,避免到处投放简历、“病急乱投医”、盲目地撞“运气”、走弯路,从而做到“直奔主题”。

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避免在职业选择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自满、自卑以致长时间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

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稳定,有利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完成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正确选择,在就业后对组织、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能较强地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这必将使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有稳定的职业,组织也愿意培养大学毕业生,这样使大学生与组织之间建立相对长期合作的关系,互为依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避免因职业流动太快,错过发展机会,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时的竞争能力。由于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对所选职业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包括对目标组织、职业环境的了解,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培训,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这样就会使大学生在应聘时备受招聘单位的亲睐,在职业选择时增强了竞争力。

2.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先就业,后择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并且不同阶段都有它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一年级进行。首先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活动,充分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其次是让大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再次是初步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具体地说就是,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融入大学生生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好基础课程,体验亲情、友情、爱情,加强情商修炼,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事。

第二阶段在二年级进行。首先是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的学习,了解这个专业到底以后会从事那些工作;其次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以便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再次是根据大学二年以来的实践,更进一步地了解自我、了解环境,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正,对实施措施进行调整。即继续拓展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认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通过网络、报刊等现代学习工具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宽加深,学会研究问题。参加社会调查、认识社会、了解职业,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成熟。到与专业有关的组织去参观学习、适度参与兼职工作,参加诸如创业、理财、人文方面的培训。

第三阶段在三年级进行。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选择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进行细化,看自己最适应于那种职业;其次要深入了解所选职业和相应的岗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如何为之做准备,利用假期到自己所想要选择的职业岗位或目标组织进行实习,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找出自己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再次就是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通过实习和兼职了解社会、适应不同的职业环境,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提高自己沟通能力,为以后融入职业环境做好准备;最后就是要决定是考研或是参加工作,这必须在大三时做出决定。

第四阶段在四年级进行。首先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是现实可行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向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老师和其他专家请教;其次是参加求职招聘培训,了解求职应聘技巧、相关的法律及当年的就业政策;再次是做好毕业论文,做好求职应聘书,到目标组织去实习;最后就是参加各种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做好面试及签约的准备。

四、结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和大学生们普遍存在一种无奈的办法,就是“先就业,后择业”。如何正确有效地选择职业,事关大学生能否顺利、稳定地就业,能否在以后的职业上获得顺利发展。选择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选择以后的生活方式,这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绝对不是那种没有准备的、随波逐流、临时抱佛脚、盲目地选择职业。我们所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职业性质、职业环境及组织环境,结合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知识和能力,在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职业要求后做出的职业选择。惟其如此,大学生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才能有效合理地配置,才能实现社会组织和大学生的共同发展,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1.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2.重庆万州区交警支队)

上一篇: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谈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输入 下一篇: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