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外国专家的动态管理

时间:2022-10-29 10:27:23

来华外国专家的动态管理

近年来,为做好来华外国专家管理

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国家外国专家局业务主管单位与技术部门协调配合,按照行政许可规定程序,通过制定详细的功能需求、各项采集数据指标以及规范网上工作流程,使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证件管理系统成功上线运行。

管理系统的构成

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证件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专家证系统)由系统管理、工作证件管理和外国专家信息管理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系统管理提供了系统运行必须具备的基础平台,包括系统基础参数、功能菜单、用户管理、权限分配管理、信息提示等底层功能。工作证件管理包括对聘用单位的审核、工作许可证办理全套流程、外国专家证办理全套流程和对办证记录的查询和统计功能。外国专家信息管理系统则包括了外国专家在华工作记录维护/审核、专家信息查询、专家档案管理等旨在对专家在华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的功能。

四大明显的优势

专家证系统实现了外国专家证件在互联网上申请和数据预处理,为聘请单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通过办证过程汇集外国专家和聘请单位的基本信息;同时为外国专家、聘请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工作信息交换平台,相比传统审批管理流程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

1.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办理外国专家工作证件的单位分布全国各地,有些单位距主管部门有较远距离,加上有些新聘请外国专家单位对业务操作不熟,有时需往返办证机关数次才能完成证件办理工作。专家证系统投入使用后,用人单位与主管部门直接在网上双向互操作,直到所有审批程序完成后,即可直接到主管部门领取证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各单位普遍欢迎。

2.数据查询交互功能强大

对于许多外国专家聘请数量大的单位,除了完成为外国专家办理证件的基本工作外,对专家的实时管理也是急需的工作。专家证系统提供了对专家和单位本身的数据查询和管理功能,设计数据的查询、变更快捷方便,并能及时与主管单位交互,完成后续工作。

3.为行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聘请外国专家单位数量众多,外国专家在聘请单位之间流动现象也较为频繁,这些都加大了主管单位对行业管理的难度。专家证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主管单位负担,可实时掌握人员在不同单位的流动和工作情况,并根据需要向应用本系统的全行业单位通报信息,实现对专家的动态管理

4.系统具备良好的应用拓展能力

当外国专家需办理延伸业务,比如证件延期和随行家属事宜时,可随时调用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新业务办理,避免重复工作。此外,系统还可扩展其他业务功能模块,比如项目申报等,从而由对专家和单位的管理拓展到对项目的管理,扩大业务覆盖面。

有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专家证系统的推广使用,目前也有一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以更充分发挥技术平台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程序的兼容性方面。由于使用单位数量激增,各客户端种类繁多,程序在插件功能等方面对个别版本浏览器有兼容性问题,导致显示界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对相应操作有一定影响。

其次表现在数据的交互性方面。专家管理工作涉及全国单位,受各地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同影响,目前少数发达地区多年来一直有相对独立的专家管理软件。随着专家证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如何实现与一些独立子系统的无缝衔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术课题。

另外,专家证系统建设的发展规划也需进一步明确。外国专家分为教科文卫与经济技术等类别,所属行业不同,涉及项目差异较大。如何合理设计不同使用人的权限和操作流程,符合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并保持简便快捷的风格,是系统建设人员要始终注意的问题。

完善提升的设想

进一步完善专家证系统,使之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服务于引进国外智力业务,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此也提出一些今后的工作设想,以希望专家证系统的功效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进一步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完善系统的功能。使用PHP、Java等主流开发语言,升级系统功能,最大程度保证系统的兼容性与稳定性,满足广大用户的使用需要,保证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善数据库结构和接口设计,程序开发过程中加强利用标准类库,从数据和程序两方面加强与各子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增强专家证系统的功能权威性。

第三,以专家证系统为基础,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协调,拓展外籍人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引进国外智力项目申报系统等后续功能的完善,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四,进一步加强系统安全防护建设。随着系统数据量的不断增加,系统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应从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完善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为系统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专家证系统为各级引智管理部门加强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管理提供了便捷的工作平台,反映了目前全国引智工作信息化的新成果,对于加强来华外国专家管理,提升我国的引智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

上一篇:新加坡电子政务总体规划(2011―2015)及启示 下一篇: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