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9 09:55:40

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应用桡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0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股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桡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冠心病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卧床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桡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桡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

近年来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导管和支架的外径的缩小,而导管内腔相对较大,使经桡动脉实施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可能[1]。本次研究对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桡动脉介入技术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05年8月――2011年8月抽取90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患者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2.5±1.3)岁;冠心病患病时间1-12年,平均患病时间(4.3±0.9)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2.7±1.1)岁;冠心病患病时间1-11年,平均患病时间(4.2±0.7)年。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股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实施治疗:①对外阴区域及腹股沟进行消毒;②通过触诊确定股动脉走向;③腹股沟韧带下2mm处穿刺;④顺皮纹做长度为2cm的切口;⑤将蚊式钳插入切口,对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

1.2.2治疗组治疗方法采用桡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实施治疗:①对手掌至肘关节进行常规消毒;②在桡骨茎突近端桡动脉搏动最强处进行刺点;③顺皮纹做长度为2mm的切口;④快速进针2cm左右,然后缓慢退针[2]。

1.3观察指标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冠心病病情治疗效果、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治疗时间、不良反应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显效:症状基本或彻底消失,心电图表现完全处于正常状态;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发作次数有所减少,间隔时间明显延长,相关指标大幅度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心电图表现没有变化[3]。

1.5数据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结果

2.1平均卧床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对照组经(6.17±1.04)h卧床休息后可以下床活动,共计住院接受治疗(7.43±1.16)d;治疗组经(3.62±0.85)h卧床休息后可以下床活动,共计住院接受治疗(4.25±1.02)d。两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冠心病治疗效果对照组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后有12例患者的冠心病症状达到显效治疗效果,有20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3例患者治疗无效,冠心病治疗有效率71.1%;治疗组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有17例患者的冠心病症状达到显效治疗效果,有24例患者治疗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冠心病治疗有效率91.1%。两组患者冠心病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采用桡动脉途径介入方式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优点主要在于:①为严重的髂动脉、腹主动脉病变提供了另一条可行的介入治疗途径;②由于桡动脉的生理位置相对表浅,没有重要的血管神经伴行,管径相对较细,压迫止血难度进一步降低;③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④术后基本不需要卧床休息,可以使心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达到增加;⑤使患者不必承受腰痛、排尿困难等痛苦,并使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明显减少,更重要的是解除了患者的顾虑,使其更加乐于接受,使冠状动脉造影的复诊率增加,也能够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4]。

参考文献

[1]戴军,姚民,乔树宾,等.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005例―――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09,19(13):176-177.

[2]周景昱,吕安林,贾国良,等.274例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1(13):136-137.

[3]马礼坤.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4(12):199.

[4]高润霖.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特点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9,15(12):111.

上一篇:个性护理模式在老干部病房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艾滋病晚期发热患者临床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