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影像无疆界

时间:2022-10-29 09:45:34

超越影像无疆界

1994年在法国成立的无疆界(ISF)摄影组织是由欧洲优秀摄影师组成的著名摄影组织。该组织致力于保护和提高摄影原作作品的质量。不论作品是以什么技术手段拍摄,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黑白还是彩色,胶片还是数码。实现这个目标不受地理国界的限制,也不受不同艺术风格的限制和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工艺的限制。超越影像无疆界――已逐渐成为优秀摄影师的行业标准,以下十位大师级户外探险摄影师推荐了他们各自的钟爱之地,这些来自自由国度的影像展现出他们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和探索精神。

Galen Rowell盖伦・罗韦尔东内华达莫诺湖

“我曾到过七大洲和南北极点,而东内华达是最变幻无穷的地方。在这里,我找到了我要寻找的光线,太阳刚落山,而月亮已来到地平线上,利用它们形成的光线拍出的照片使片中所有的物体都显得神秘而令人难以忘怀。”为了拍摄加州内华达山的莫诺湖,他乘船逆风行驶近一公里才找到湖中一个与众不同的有利地点,在风暴中与落日展开了一场竞争。

当他看到这种暴风行将结束时才可能出现的不同寻常的光线后,就找了一堆同样杂乱的风景作为前景。为了既要拍好强烈的落日余辉,又突出这一色彩鲜艳的前景,罗韦尔采用一种“锋刃派绘画”的、标刻度的滤色镜来使天空保持原来的色调。这样由于有两类布光方式,就可以用一种适当的曝光方法来完成这一画面了。“我正在找寻一种永远不会重复的短暂的时刻,但我将永远也不会再拍到这样的照片了。”

盖伦・罗韦尔不仅是1 984年安塞尔・亚当斯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地理》资深摄影师,也是18本书的作者,环保主义者和顶级的攀岩爱好者。

Gordon Wiltsie戈登・威尔齐南极洲未登峰

当人们谈论南极洲时,都喜欢问同一个问题:南极有多冷?

“在南部的夏季,从零上40度到零下40度的地方都有。”戈登・威尔齐说,“我曾经在一些海拔很高的山上呆过,它们的风寒指数在100以下。但我也曾只穿一条牛仔裤和一件T恤呆在某些地方。每个人都认为南极洲仅是一块平坦的,覆盖着冰雪的,令人乏味的广阔区域而已。然而实际上它却是一块超凡脱俗的,变化无穷极其美丽的地方。”1987年,戈登・威尔齐第一次到南极为杂志拍摄照片就被迷住了。从那以后他去南极的次数已达12次。“那儿有许多人们从前没有见过的神秘的东西。在这里拍摄,陶醉在地球最空旷和最纯净的大陆上”。

威尔齐早在多年前就作为世界最早的探险摄影家而闻名遐迩了。在大学时代他对摄影和登山运动同时发生了兴趣。现在他为《美国国家地理》等杂志摄影。威尔齐的足迹踏遍了世界上所有的大洲,他曾随考察队登上过海拔3200米的南极沃恩峰,去过莫德王后地,也登上过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这是大部分去南极洲的人想去的两个地方之一”,威尔齐说。“另一处就是南极点。但那儿确实很令人厌倦。经过10天的跋涉,才能通过一片冰冻的陆地,没有什么真正能够看到或拍摄到的东西。”

LadiSlav Kamarad拉迪斯拉夫・卡玛瑞德巴塔哥尼亚

当他第一次踏上巴塔哥尼亚高原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并不是阿根廷那三十万平方公里一望无际的高原景色,而是它无处不在的人类居住过的痕迹。在从巴里洛克向南的旅途中,他和一位阿根廷登山者在路上独自行驶了四天,途经几个常年遭受风吹雨淋的路标指示牌,指向甚至比这儿更为荒凉的路径。”我不禁暗暗问我自己,谁住在那儿?”卡玛瑞德说。

卡玛瑞德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登山摄影师之一。巴塔哥尼亚高原――特别是费兹罗伊国家公园已成为他最喜欢到达的目的地了。无论他什么时候返回来,他总是会把他的时间分为旅行和登山两部分。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卡玛瑞德和朋友共同穿过位于费兹罗伊峰和阿詹蒂诺湖之间100公里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大陆冰冠。他们慢慢地挪动在冰川上达两星期之久。“狂风呼啸着”,卡玛瑞德回忆道,“当你想向前走时,必须得经过好几次努力才能实现。”

卡玛瑞德的拍摄题材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天空,以一种不断变化的、柔软的椭圆形的云彩作为背景,白色的漩涡一直旋转到山顶,然后堆积成蓝色的阴影。他说他现在非常想登上费兹罗伊峰和它附近的山的山顶,那儿的山顶是由很高的岩石组成的,并且常年堆满蘑菇形的积雪。“对于我来说,那些山峰是我做梦都想爬上去的地方。”他说。

Robert van Waarden罗伯特・范・沃登塔吉克斯坦

七年以来的旅游和专业摄影经历让他拍出了很多引人注目的作品。尽管他还年轻,他已经比很多著名的探险家去过更多的地方。他的作品包括了不同旅行中丰富多样的景象,所有照片都让人感到探险精神的魅力:历时23天的横渡大西洋高桅帆船赛;中亚帕米尔高原的旅行;洛基山的滑雪和攀登;横穿澳大利亚腹地沙漠;世界各地的城市景观。范・沃登最喜欢塔吉克斯坦旅行摄影,他相信摄影的表现力能够讲述更加真实动人的故事,以赋予世界更多的意义。他通过旅行纪实摄影继续讲述人们和社会的故事。

塔吉克斯坦是一个中亚山地国度,前苏联时代的高压统治和地理的隔绝,使得外界对这个国家了解很少,直到一个摄影师用他的镜头告诉西方世界,塔吉克斯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现实与梦幻共存的国度。

杜尚别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前不久刚庆祝它作为首都建立80周年。但同时又可以说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远在“丝绸之路”时代它就是一个重要的枢纽。杜尚别在塔吉克斯坦语里翻译成“星期一”,因为在每周的星期一这里都有大集市。当时,“丝绸之路”沿途的一些大城市的商人都云集于此。它曾经不仅是商业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各个地区操着各种语言的人云集于此,语言的多样性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多样性,所以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城市。

Jon Waterman琼・沃特曼北极

200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庆祝1 956年北极科考,赞助Jon Waterman带领的科考队再度考察北极野生生物保护区。Jon Waterman在30年前曾经有一次连续200天在北极广泛调查,2006年的考察结果显示:九种海洋哺乳动物、45种陆地哺乳动物和180个鸟类物种栖息在这片北极的避难所。

Jon Waterman自称是北极人,早年他是麦金利的登山向导和户外摄影师,曾经撰写过在今天依然被奉为阿拉斯加攀登圣经的《High Alaska》和《Surviving Denali》。现在他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上,课题是全球变暖背 景下的石油产业对北极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荒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2007年,Jon Waterman带领研究人员与野生动物研究专家乔治・夏勒博士开始考察研究,同时他也获得在阿拉斯加大学做荒原保护的审美价值的演讲的机会。

石油和天然气产业是阿拉斯加州的支柱产业。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出产128亿桶原油。二十多年来美国一直争论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发阿拉斯加的油气资源,特别是位于北极野生自然保护区内的石油。在当今油价持续飙升的情况下,阿拉斯加石油开采更成为热点话题。绝大多数阿拉斯加人举双手赞成开采计划,他们想借此摆脱阿拉斯加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局面。“开采派”议员则认为,现代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开采石油,同时又保护生态。通过开采石油可以减少对外来原油的依赖。而以和环保主义者为首的“环保派”则认为,阿拉斯加是美国环境保护的典范,应该继续全面保护下去。开放采油随之而来的钻井勘探、铺设油管和运油通道等会破坏这块“净土”,威胁北极熊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候鸟生存。2008年美国国会投票表决是否保护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环保团体和广大公众的强烈反对下,美国内政部宣布将阿拉斯加的钻井作业往后推迟10年。Jonathan Waterman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但是他知道在这片最后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上,斗争仍然将继续进行,北极依然是脆弱的生命避难所。

Michael Nick Nichols迈克尔・尼克・尼考拉斯刚果

地球上到处居住着人类,但在刚果共和国恩多基河流域――这块延伸到位于乌班吉河和桑哈河之间,面积达300万平方英亩的低地雨林地区至今尚未受到人类的注意。“这片森林的生物种类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当你离开时,不禁会关注起重返人类居住地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里的声音都与众不同,很少有鸟,一切都很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尼考拉斯表示道。

恩多基河流域是现在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动物保护区之一。这里有森林大象、低地猩猩、紫羚羊,以及其他森林种类。然而要想把这些动植物全部装入照相机镜头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你必须找到动物们要去的地方。”尼考拉斯说。其中一个这样的地点就是大象常来的自然形成的盐洞;另外一个是大猩猩们常来吃长在沼泽地里的青草,尼考拉斯曾在这块遍布虫子的地方呆了21天。人们很少进入恩多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问题:从布拉柴维尔这个被战争蹂躏的刚果首都乘飞机飞往沃埃索后,再乘小筏子渡过刚果河的主要支流桑哈河,来到一个叫伯马塞的村庄。从那儿再徒步旅行一段时间,再乘小筏子渡过恩多基河,然后再徒步旅行更长的路。近几年来,科学家们在恩多基河建立了一个简陋的研究基地,条件很艰苦,但是尼考拉斯还是决定不时再来。”今天人们已很少能深入到一个尚未开发的地方进行考察了。就恩多基地区而言,我们需要了解的还很多,这也正是考验我们的勇气的时候。

Patrick McCloskey帕特・麦克洛茨基也门

并不是每一次探险都是与大自然的较量,麦克洛茨基能够证实这点。“作为一名摄影师,当我来到中东时总感觉自己被人当成间谍看待。”麦克洛茨基说,近几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中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我遇到的人们都对我持有很深的怀疑态度,他们总是问: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要拍它?你拍这些照片干什么用?”然而,麦克洛茨基还是让他的拍摄对象明白了他的意图。“我试着尽可能轻轻走路,以免惹人注目。”他说,“大概是当地生活节奏易波动的缘故吧,人们都很敏感,因而对事物的理解也很细腻。我试图研究一个在很多方面都与西方接近的社会,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把我称之为坦率的秘密和想讲故事的愿望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为了与拍摄对象建立融洽的关系,麦克洛茨基依赖翻译导游。“面前一旦有了拍摄题材,我就称之为‘安静的舞蹈’。我有一种通过无需语言就能表达意念的方法。”

庄学本西康藏区

中国的纪实摄影大师,一个虽然被时光遗忘,但近年终于走入世人初野的摄影人,他就是庄学本。1909年出生于上海,曾任上海《良友》画报,《中华》画报,《申报》画刊特约摄影记者。庄学本长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摄影工作,建国后历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民族画报》社编辑部副主任等职务。

首届连州摄影年展最重要的展览之一就是“重新发掘的影像大师――庄学本”,观众有幸得以一睹庄学本于上世纪30年代在“西康”拍摄的数十幅边地民族肖像。当年,庄学本为最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拍摄撰写人文地理专栏,并于1940年9月号出版了《良友》惟一一本专辑“新西康专号”。展出的照片是策展人李媚从庄学本数千张照片中精选的,重新发现了大师影像的伟大力量。

有摄影评论家评价:“庄学本的西部少数民族人物肖像作品是超前的。中国摄影师的人文素质和影像素养没有人超越他。没有布列松的影响,马克・吕布的引导,中国人照样能拍好照片。庄学本是真正属于中国的,他的图片具有艺术与人类学双重价值。似乎还没有哪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一样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即使仅凭这些作品,他就有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大师级人物”。

那一张张面孔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只要凝视就会被深深地打动,哪怕目光只是匆匆掠过,你都无法不驻足停留。我们被触动的是内心的柔软之处而不仅仅是眼球。庄学本的图片有一种摄影人梦想中的境界:自我的消失。很难想像当那些人们与他双目相对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超越了眼前陌生的照相机和这个汉地男人而独自存在的。庄学本的照片让我们第一次看到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看到了人的丰富,看到了一种优雅,美丽与尊严,无论贫与富。应该说,庄学本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

Beth Wald贝思・瓦德阿富汗

2006年11月28日,著名户外摄影师贝思・瓦德在旧金山获得Rowell探险艺术摄影奖。贝思・瓦德使用这笔奖金在阿富汗创建了Galens和Barbaras新一代新闻摄影工作基金。贝思・瓦德对世界不同区域文化的敏感和自然环境的迷恋是她的摄影作品的最大特点。从北极到南美,从巴基斯坦到古巴,从冰冷的喜马拉雅峰顶到东非的窒热山谷。贝思・瓦德的最近旅途是与野生动物研究专家乔治・夏勒博士,深入阿富汗的遥远地区,拍摄独特的山区部落和他们与野生生物生存环境的联系,观察古老文化的现状和非常薄弱的生态系统。瓦德与著名攀登者托德・斯金纳交往密切。她曾经跟随托德・斯金纳在世界各地攀岩,许多最经典的攀岩照片都在这期间产生。

Yann Arthus Bertrand雅安・阿瑟斯・伯特兰非洲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由于人为活动,地球正遭受污染和气候变暖等诸多环境问题的威胁。法国著名航空摄影师、自然保护主义者阿瑟斯・伯特兰用航拍地球时时刻刻关注着地球环境的变化。

1976年,30岁的阿瑟斯・伯特兰和妻子作为自然保护组织者到非洲肯尼亚研究狮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热气球上发现到从天空看这个星球的特殊的美丽。回到法国后,他开始热衷于航空摄影,并渐渐开始在《生活》、《美国国家地理》等知名刊物上展露头脚。1 989年,他收集100张出色的照片结集出版成书。而后在自己的激情引导下,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旅行,199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他创建了航空杂志《Earth From Above》。此后十年间,伯特兰乘坐直升机飞行数百万公里,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中拍摄了三十多万张照片。他精选了其中最有意义的照片,出版了大型摄影巨著《Earth From Above》。

这本摄影集通过他在五大洲80个国家拍摄的195幅空中摄影作品,记载了地球的自然奇迹。《Earth From Above》的封面图片是南太平洋上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海滩红树林,中间一块洼地因盐分太高,植物无法生长,故而形成了一个巧合的“心”形图案,被雅安捕捉到,成为经典。

阿瑟斯・伯特兰目前已出版了60本画册,而《Earth From Above》更是以九种语言出版发行超过百万册,既有在美洲大峡谷,露天运动场拍摄的,又有尼日利亚沙漠,伊朗公墓和切尔诺贝利荒地等地拍摄的。画册在法国取得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低廉的价格,雅安为了实现让更多的人欣赏照片的目的,他选择放弃了头10万册图书的利润,间接地将这本著作让世人更为了解。

上一篇:轻量化攀登装备推荐 下一篇:四大气质类型司机心理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