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与战乱间的山脊

时间:2022-06-06 01:15:40

1954年穿越巴尔托洛地区到K2时,我第一次看见GIV峰。接下来三天从乌迪卡斯到康考迪亚,它始终耸立在路旁,每天都更近一些,气势愈发雄伟,对攀登者的吸引也更强烈,直到成为我生命中无法摆脱的部分。我记得当时心里在想,是否曾有人攀登过或者说是否曾有人拥有足够胆量去尝试这座山峰。

当K2庞大的山体从康考迪亚冰川浮现时,GIV峰终于不再孤独。两座山峰同时进入视野,我得以比较它们。我认为这就好像是把一次闲散的漫步同一次真正的攀登相提并论。是的,K2高很多,但略显臃肿;GIV峰则更瘦削,岩石直刺天际。请允许我引用朋友弗斯科・马莱尼几年后写下的文字:“如果说K2是皇帝,代表着威严,那么GIV峰体现出的则是青春、优雅与勇气。”那时我就认为,当K2被征服后,GIV峰将是我们这一代攀登者最终的目标。

四年以后,1958年8月6日中午12点30分,卡洛・毛里与我登上从未被人类打扰过的GIV顶峰。从我们在海拔5150米建立大本营算起,时间已过去50天。比攀登本身更折腾人的是每昼夜摄氏65度的温差。白天令人窒息的高温交织着严酷的寒夜。一天又一天,一个营地又一个营地,我们如同机械人背负沉重的物资前进,终于在穿越难以计数的冰窟后,我们抵达了东北垭口:这里是山峰真正的底部。从起点到顶峰间,先是一段由高耸的岩石尖塔组成、长达千米的锋利山脊,其后连接着松软积雪堆积成的一系列雪檐。

北山脊的攀登被证明是非常艰难的,并且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难题。耗去我们体力的更多是因为饥饿,而不是技术难点。我们所需要的食品、燃料,还有各种物资,都有赖于队友从山脚往上运送,但数量总是不足,而且间隔漫长。承担开路任务的毛里和我,经常连续几天困守在狂暴的恶劣天气中,孤立无援。这实在是一段不愿记起的经历,我们俩当时都没少抱怨。

同时,季风气候的开始更进一步加剧了我们本已痛苦的处境。从那时起,毛里和我被迫舍弃喜马拉雅方式,采用阿尔卑斯方式攀登,换句话说我们要在队伍支持不力的情况下继续攀登。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数次试图从远离顶峰的地方直接冲顶。当然,这些尝试均以失败告终。逆境中支撑我们的是不服输的信念。或者说得更加直白一点,推动我们继续攀登的力量正来自于我们对眼下这种荒谬处境的愤怒。

终于到了8月6日,清晨五点,我们离开C6营地,最后一次试图冲顶。我们的状态不错。四个小时过后,我们已经在“黑塔”的上面,路线上黑色的花岗岩在这里让路于雪白的石灰岩。在大约100米的简单岩壁后,我们遇到了一段被称作“白烟囱”的10米长石灰岩裂缝,事实证明它的难度相当大。随后……终于是期盼已久的GⅣ峰山顶。但这就是真正的顶峰吗?山脊继续朝前延伸出300米――我们后来给它取名为“Shining Shell”,在其末端隐约可以看到一块突起的岩石。没有任何办法能帮助我们判断那里和我们所站的位置比,究竟是更高还是更低。灰暗的天空预示着天气将要恶化,我们气喘吁吁,犹豫不决,吃力地观察前方模糊的地形。如果那里才是GIV峰真正的顶峰呢?这个念头困扰着我们。在确信已经登顶前,我们不能就这样草率下撤。经历了漫长的挣扎、等待后,我们鼓起勇气继续走完山脊,彻底消除心中的疑虑。

我们开始穿越辽阔的“闪亮的墙”,略微向下迂回,以避开陡峭的岩壁。那些大石板渐渐显露出它们的顶端,连续的锯齿状尖顶指向天空。通过松雪覆盖表面的岩石群后,我抵达了倒数第二座石针的底部,徒手攀爬一段陡峭而困难的路线。我很快就不得不使用岩钉与锤子。恰在此刻,一阵轻风吹散开高空聚台的雨云。我终于看清山脊的末尾才是山峰的最高点。我们登上它,现在才敢确认自己站在了GIV峰真正的顶峰。

稀薄的空气、寒冷的温度,还有即将到来的暴风雪,这些都使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我们勉强站立上破碎的顶峰拥抱对方,阵阵强风吹来,似乎要把我们的衣服全部掀掉。我们准备拍完环拍照及各自登顶照后就下撤。但此时胶片却刚好用完。我们试图给相机换胶卷,但没想到严酷的低温早就把备用胶卷冻裂了。真是难以置信:我们辛苦支撑了好几个月,并且已经看到光明的结尾,但现在竟然无法记录下这个重要时刻与四周的美景,不能完美地结束攀登。

当我们不再抱有幻想决定下撤时,我突然想起了什么。我倒空背包,仔细搜寻每个角落,我究竟要找什么?那是一卷“印象”中放在里面很长时间的黑白胶卷。我的双手暴露在冰冷的空气中瑟瑟发抖,但我们总算能够拍摄下珍贵的登顶照片。

下撤时我们再次经过顶峰前的锯齿岩石。然后拆掉上攀时用的岩钉,绳降三段返回至“闪亮的墙”。我们又一次穿过“Shining shell”,从这里开始下撤更像是一场逃亡之旅。就在假峰底下我们被一阵浓雾追上。我们从“白烟囱”绳降,顺着锋利的尖塔群快速爬上爬下通过“黑塔”。在阵阵疾风吹来的落雪袭击下完全丧失了能见度,当我们在傍晚回到C6营地时,暴风雪也增强到了顶点。似乎这座刚被我们征服的山峰正在发泄着无尽的怒气。

我们拥挤在小帐篷里一夜未合眼,隔日早晨又开始艰苦的下撤。每一分钟时间的流逝都意味着我们又降了几米,又克服了一个障碍。登顶日的那场暴风雪继续在加强,路线上的岩石全都被新雪覆盖。流雪不断冲下被风卷起后急速旋转,这些飞溅的雪沫组成冰冷的“雪云”遮蔽住视线,它们使得空气都仿佛凝固,无法呼吸。

冰渣很快就沾满全身,我们用结组绳相连下撤,小心地试探岩石是否牢靠,寻找积雪下掩埋的路绳。一旦找到就赶紧扣在上面,全然不顾那已经变成了一根粗冰棍。我们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在中午前撤至C5营地,并在那儿与两位昨天攀上来迎接我们的伙伴汇合。

上一篇:从未中断的旅程 下一篇:中国元素纵横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