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与诗的关系

时间:2022-10-29 09:41:51

歌词与诗的关系

[摘 要]歌词,属音乐文学的范畴,但它与诗同源异流、同根异体。它们不能完全分割,永远摆脱不了血缘关系的本质。歌词与一般的诗比较,它们以共同的基本规律而同类属;二者又以各自独特规律而相区别。但它们抒发和传递感情的方式又各不相同。

[关键词]歌词 诗 关系

歌词,有人把它比作“歌曲之母”,这话听起来有点大,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它虽属音乐文学,然而音乐文学的范畴又远不只是歌词那么简单。在音乐文学的定义上,人们都知道一切可以与音乐结合的文学都可以称之为音乐文学。殊不知,歌词不光是最初唱和的韵文,还与后来的诗、词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达、文体的进化等,歌词与诗逐渐分道而行,但它们不可完全分割,也只能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永远摆脱不了同根异体的本质。从二十世纪初,歌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从当初严格师从词的工整结构,到后来发展为长短句式辙韵句,如新诗的自由式,随之又出现了散文诗般的通俗歌词,一如口语化,也不失广泛的欢迎。总之歌词这种文学形式发展到了今天,可以说是一路辉煌,为音乐作出难以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诗歌艺术注入了竞争的活力。

一、歌词与诗同源异流

既然歌词定为音乐文学的范畴,那么,音乐文学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可以说当人有了语言就有了音乐文学的存在。鲁迅先生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类,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了复杂的声音来,如果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杭育派”的创作,当然可以称为歌词的开山之作,无愧于我们人类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艺术实践(我们且称艺术实践)的不断积累中,发明了赋、比、兴,创造了倡和、重章、叠句、连绵、双声、叠韵等许多至今仍被我们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因而产生了第一部诗歌总汇《诗经》,收入其中的作品,不仅是能够合乐歌唱的,而且不少就是与音乐同时产生的产物,至于“风”、“雅”、“颂”,在当时其实就是不同风格流派音乐的名称,所以,在现在看来,《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文学集成大卷。

《诗经》的出现,为中国文学树起了一块标志性的路碑,也为我国的音乐文学升起了一面灿烂的旗帜。它为后来唐代初叶、五言、七言绝句及格律诗、近体诗的盛行铺平了道路,因为它们都是可以入乐歌唱的作品。到了宋代的词就更是较为标准的可以当作唱和入乐的歌词了,只是它有一千多种词牌,一套严密的规范格律,形成一个庞大的阵容。再到后来的元、明、清,可以入乐唱和的作品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它们也都是从诗中发展而来的,如民歌、弹词、鼓词、昆曲、弋阳腔、京剧等,甚至巫乐、宗教唱(念)词,从宫廷到民间及庙(庵)堂上无处不在;今天的歌词形成,是随着二十世纪“”推崇白话诗而兴起生成的,为更好地谱曲和演唱,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学形式,以至形成了我国艺术海洋中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所以,从歌词的开山到一路辉煌的演变,有人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基本上是一部音乐文学史,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可以看到歌词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我们通过对中国音乐文学史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把一切入乐和不入乐的诗歌都统称为诗的话,那么,我以为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歌词的本体首先应该是诗,确切地说是诗的一种,但它又有别于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近年有关诗与歌词的学术讨论中得到启发或寻找答案。北京语言大学的黄丹纳先生曾在《新声诗初探》一文中,将现在欧风的自由诗,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新诗的形式叫做“新徒诗”;二是将亿万民众所唱的歌曲的歌词称之为“新声诗”,这在学术上是一对新的概念,同时,也对丰富诗学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新徒诗”就是“信口而谣”不入声乐的诗,这在《诗・魏风・园有桃》就说过:“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而“新声诗”就是“表里志乐,发而为歌”的入乐之诗。如果将二者推上学术研究的席位,那将是博大精深的,是不可一言蔽之的。然而从它们的发展和演变看,二者之间又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虽然文人创作是以“徒诗”――五、七言古、近体为大宗;而配乐演唱的“声诗”却始终主导着诗歌发展的历史方向。《诗三百》以后,无论是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还是宋词、元曲,都是 “声诗”。它们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为中国诗歌创造出新的形式,而且为“新徒诗”的诞生开辟了道路,甚至还以无比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向着其它新生的艺术形式渗透。如元、明以来,长盛不衰的中国戏曲,“声诗”发挥着主导作用,或依曲牌、或按板腔填写的整套唱词,就成为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元素。

歌词走到了今天,从它发展的轨迹和演变,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歌词与诗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二者同源是它们的共性;但二者又必须异流,这又是它们的个性。共性表明,歌词应该是诗,个性说明,歌词有别于诗。也正是这种同源异流的必然性,成就了二者性质与特点上同根异体之别。

二、歌词的音乐性与诗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了歌词与诗有着同源异体的联系后,也就会知道它们有关许多相同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只是运用的手段和目的有所不同。然而,歌词与诗都具有共同的音乐性和美的问题,这里我先谈谈“音乐性”。

(一)歌词的“音乐性”

“音乐性”是歌词艺术创作音乐性、通俗性、概括性三大属性之首,为重要的一环。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构成歌词艺术音乐性的主要是韵脚、节奏、声调、对仗四个方面。所谓“韵脚”,是我们在汉语歌词写作中把韵母相同的字运用于每句字尾以求协韵的俗称,也叫音韵。它们都是建立在十三辙的基础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押韵。“节奏”是指一首歌词作品中,声音之间的距离和抑扬顿挫的关系。“声调”则是运用汉语的四声,将语言的高低、升降、长短等构成平仄关系,使人读起来声调铿锵,朗朗上口。“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段,适当运用可以形成作品整齐的美。

上一篇:戏曲舞台艺术中的发型与头饰 下一篇:非舞蹈专业学生舞蹈课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