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10-29 09:41:13

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并行乳腺手术的患者42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经乳晕切口的乳腺手术,对照组经其他方式行乳腺手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变组织清除率与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乳晕切口; 乳腺疾病; 乳腺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1-0058-03

doi:10.14033/ki.cfmr.2015.31.028

是女性身体特殊且重要的一个器官,不仅可以帮助哺育后代,而且还提升了作为女性独有的自身魅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鉴于此整形手术结合微创受到了很多女性乳腺疾病患者的青睐。并且,由于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的改变,使得近些年来乳腺疾病的女性患者比例不断攀升。过去,需经行手术的乳腺疾病多数是以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即在肿物表面行轮弧状手术切口[1]。这种手术方式多使术后瘢痕过于明显,但这种切口对于肿瘤的切除和术后引流有良好的效果,如为乳腺多发性肿瘤,通常许多个手术切口,这就使得患者在术后外形发生严重改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伤害。近年来,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许多乳腺疾病患者的好评和肯定。因其手术切口不明显又不影响病变组织的清除,不仅满足了女性患者对于美的要求而且临床疗效也十分显著,另外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也同样十分明显。将笔者所在医院在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的疗效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推广和研究该术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并行乳腺手术的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包括乳腺囊肿1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5例,乳腺纤维瘤15例,乳腺炎12例。根据患者自愿及病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8~49岁,平均(31.6±5.9)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4±0.5)年;对照组患者年龄19~50岁,平均(31.3±4.7)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3±0.5)年。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患者,可耐受手术治疗。参加此次术后疗效分析的患者均为自愿,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治疗,多采用1%利多卡因按比例1∶1000加入盐酸肾上腺素后,做点状垂直局部麻醉,麻醉深度到达到后间隙,沿皮下、乳腺前/后间隙进行浸润麻醉,切记术前做好的标记线间隔1 cm麻醉,一边推药一边进针,并要在每次推药前回抽,以防物进入血管引起局部供血障碍;在切口处行局部皮下浸润麻醉,注射物之后,要按摩进针点,以便使药物充分扩散,发挥药效;切口通常选择在乳晕外缘与皮肤的交接处,一般为乳晕周长的1/3~2/3,如果肿块较小或较大则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切口长度;麻醉后,再行翻瓣处理,应从腺体表面往肿块区域进行翻瓣,尽量暴露术野,使腺体与皮下之间具有一定张力,可将远端皮肤与皮下组织用拉钩或组织钳进行牵拉,然后再仔细的将乳腺前间隙打开,利用直血管钳将乳腺体夹起后向反方向牵拉。翻瓣范围要保证在乳腺表面的1/2以内,尽量减少腺体表层翻瓣的面积,但最好超过肿块范围2 cm以上,即术前用标记笔在皮肤上做好的标记线2 cm以外;充分翻瓣以建立良好的手术野,如若存在多个肿瘤则要利用乳腺后间隙探查。暴露肿块后要注意肿块的分布、大小、质地、其与腺体粘连程度及形状,可预先或术中取病灶组织,做病理活检,针对不同性质的肿块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则选择其他部位切口行手术治疗,通常为传统手术治疗方案,如经腋下切口行乳腺手术。首先,同上采用1%利多卡因按比例1∶1000加入盐酸肾上腺素后,在乳腺周围做局部浸润麻醉[2]。在腋窝顶做切口,采取钝性与锐性相结合的方式在腋窝浅筋膜浅层大汗腺下面进行潜行分离,分离至腋前线,保留胸部皮下1 cm处的脂肪层,整个分离面呈一种斜坡状;结扎分离表面和保留组织的血管。找到肿块病灶部分,将肿物与乳腺组织分离,同样也要做好结扎止血。肿物如为恶性,要尽量将病变组织予以清除,用生理盐水纱布将剥离后残留的腔隙进行填充,以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术后患者要在胸前做三角巾吊臂,不可剧烈运动或用力,观察一般状态良好者,可适当下床活动[3]。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乳腺疾病病变部位清除度及患者满意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0~30 min,平均24 min。患者在术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两组患者的病变组织清除率与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是女性重要的第二性征,主要由乳腺构成,乳腺从胚胎期产生,到老年期退缩,一共经历六个时期[4]。在每个时期,女性自身内分泌都会影响乳腺的改变,换句话说女性卵巢周期性的变化会使乳腺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许多乳腺疾病多于自身的内分泌功能有关。当然,乳腺疾病的发生也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饮食、感染、创伤及生活习惯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倾向,疾病的性质也日趋恶化。乳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肿痛、溢液、肿块、表面皮肤性质的改变等,甚至可引起患者全身症状。乳腺疾病的好发人群主要有月经初潮过早、过早性生活、性生活频繁、性生活不洁、绝经年龄大于55岁、多次流产、过量应用避孕药物等。

传统的乳腺肿块切除术的手术切口通常选在肿瘤表面及乳晕以外的皮肤上,与乳晕呈放射状,因而此类手术切口在女性的皮肤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术后瘢痕,不仅影响到年轻女性的外观,而且也不利于女性的心理健康和术后恢复[5]。所以,很多女性乳腺疾病的患者不愿接受传统的乳腺手术治疗方法。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肿物不仅可以充分暴露在手术野下,选在乳晕与的交界,结节状皮脂腺和皮肤皱纹切口的瘢痕不会特别明显,还会对瘢痕产生掩盖的效果。因此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就成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乳腺手术方式,而且手术风险和创伤性也明显低于传统术式。

我国女性直径多介于10~12 cm,因此许多患有乳腺良性肿瘤的患者可采用经乳晕切口的乳腺手术。但本法不适合对于过大的女性患者,因其剥离范围过大、操作困难,故可选用在下缘与乳晕平行的弧形切口,或在腋下皱襞做切口切除肿物。另外,良性肿瘤且肿块直径小于4 cm的患者,可采取经乳晕切口的乳腺手术。超出上述肿块直径范围者以及高度恶变倾向者,应尽量不用该手术方法。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在使用此法进行肿块切除的过程中,切记:切口不宜过深,特别要防止伤及乳腺导管;乳晕切口深度以达腺体为宜;利用缝线缝合牵引或组织钳钳夹的部位最好选在肿块邻近的乳腺的组织,因乳腺组织多为坚韧组织,牵引较为容易且不易撕脱。注意不应用钳夹或线缝肿瘤,以免破坏肿瘤包膜组织。经乳晕切口自乳腺组织表面向肿块部位潜行剥离较为容易,并能减少出血;肿块有包膜者,切除包膜后,残腔渗出较少,但将病灶组织连同周围乳腺组织一起切除时,残腔的渗血较多。对于残留腔隙的渗血点以缝扎止血为主,切记不可遗落出血点。相关研究表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缝合残留腔隙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形、凹陷,而没有缝合残留腔隙的患者外形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变[6]。两组患者满意程度在此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应尽量不缝或少缝残余腔隙。应注意保留残留腔隙的指征,即病变组织切除后残余腔隙较小者。缝线打包加压处理对于剥离范围较大、切除组织较为严重者,此法可缩小皮瓣下间隙,并能防止积液积血的发生。术后加压绷带法也可缩小乳腺组织与皮瓣之间的间隙,减少淋巴液和血清的渗出,可防止渗出液体积于皮下,同时渗出血清可进一步在乳腺残腔内促进血肿机化,填充残余的乳腺残腔,但要注意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紫癜或发凉等缺血表现。术后残余腔隙内出现积血或积液不必切开引流,只需采取穿刺抽液并重新加压包扎,包扎后需将皮瓣贴紧残余腔隙的两侧乳腺组织。因此,术前就要与患者做好交待工作,向患者告知必要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注意事项,并要尽量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年轻患者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治疗。在此次疗效分析中,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乳腺手术,统计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及病变组织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针对需手术的乳腺疾病患者,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收到显著的临床疗效,还能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总而言之,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年龄、意愿及健康状况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式。只要选择适合,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不但能收到传统术式同样的治疗效果,甚至优于传统手术方式的效果,它还具有手术方式简单,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容易操作的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海.乳晕边缘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39-41.

[2]徐剑锋.甲状腺良性肿瘤经乳晕入路行腔镜下手术切除疗效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57-58.

[3]李嘉.保留乳晕复合体一期再造与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24-25.

[4]王勇,黄鑫,唐恬.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41-144.

[5]赵伟志,叶晓霞.乳腺浸润性微状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9):40-43.

[6]陈燕辉,张远香,肖宝玲.梅州妇女乳腺疾病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9):88-90.

(收稿日期:2015-07-23) (编辑:李越娜)

上一篇:Nd ∶YAG激光与极固宁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疗效... 下一篇: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针侧孔方向及注药速度对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