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心理调控的两大因素

时间:2022-10-29 09:38:36

歌唱心理调控的两大因素

唱好一首歌,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情绪与性格至关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调控。歌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非常重要,心理上的失控将直接导致生理上的失控和调节失败,而生理上的调控失败,又将直接影响歌唱的心理状态。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发声与演唱。

从生理上看,歌唱者的发声器官正常,仅仅是具备了歌唱的基本条件,而绝非歌唱本身。如果一位歌唱者,其心理产生了情绪异常,是难以完成圆满的歌唱的。歌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配。

古人云:“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左传》)在这里,情绪被分为对立的两极,这就是情绪的两极性。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曾谈到:“批把、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而节数,以高声御数节,故使形躁而志越。犹铃铎警耳而钟鼓骇心,故闻鼓鼙之音则思将帅之臣。盖以声音有大小,故动人有猛静也。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体静而心闲也。夫曲度不同,亦犹殊器之音耳。齐楚之曲多重,故情一;变少,故思专。姣弄之音挹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役于众理;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然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专散为应,譬犹游观于都肆,则目滥而情放;留察于曲度,则思静而容端。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

蔡仲德先生对此作了如下的今译:“琵琶、筝、笛间隔短声调高,变化多节奏快,用高声调表现快节奏,所以使人体态躁动而心情激荡。这就像铃铎震耳,钟鼓惊心,所以听到鼓鼙之音就思念将帅之臣。这是因为声音有大小,所以对人的影响有兴奋和安详的不同。琴瑟的形制间隔远声调低,变化少声音清,用低声调表现少变化,不虚心静听就不能全部感受到极度清和的情趣,所以体态安静而心情闲逸。曲调不同,也像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音一样。齐楚之音大多沉重,所以感情坚贞;变化很少,所以思绪专注。动听的小曲集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它的本体丰满,表现多样,众声集聚,所以能使心情随各种音调而变化;五音会合,所以能使人们欢欣愉快心满意足。然而各种音乐无论多么不同,却都是以繁简、高低、善恶为区别,而人的情绪则以躁动、安静、专注、分散作为反应。这就好比游观于都市,就目光纷乱而情绪散放;细心体会乐曲,就心思沉静而容貌端庄。这说明音乐的区别只在于舒疾,情绪对音乐的反应也只限于躁静而已。”

在歌唱艺术中,歌唱者的情绪两极性可以表现为歌唱或练习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前者可以提高和增强歌者的信心和活动能力,后者则会降低歌者的自信心和活动能力。人的一举一动,皆为心之所使,内在的情绪是通过外化的表情来加以体现的。

现代声乐生理和心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和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着人的歌唱行为。歌唱是一个统一的运动,发声器官等诸多方面的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达到平衡与协调。为此,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器官、感官的协调、统一和发挥。

所谓性格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属性。而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高楠在《艺术心理学》一书中认为:“性格是一种心理结构,是稳固的、对应生活的主体心理系统,是社会生活主观形态的结晶。又是艺术表现中性格主体富有个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稳固特征。”并将性格的系统分为:感知系统(包括感觉要素与知觉要素,是性格系统接受外部或内部信息的子系统);心理策应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即认知和情感);行为制动系统(包括三个要素,即动机、意志、行为方式。其功能作用在于根据策应系统的态度信息,发动和调节行为,并在这发动与调节中体现出稳固的性格特征);行为系统(包括三个要素,即语言、表情、行为。其依据在于态度体系,它的动力和直接规范在于行为制动系统。它对外,作用于环境;对内,又随时输入环境信息和反馈信息)。

声乐表演心理状态中的性格,主要指歌者自身的性格属性和特征,它要求歌者在表演过程中,将自身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因为,人的行为千变万化,心理特征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具的性格特征,它将是声乐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有人在舞台上演唱放松、自如,竞技状态良好,能发挥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演唱紧张、拘谨,以至于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甚至与平时判若两人。这都与人的性格有关。

上一篇:论杂技的技巧性 下一篇:简论器乐演奏与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