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地理书钞·凡例》解析

时间:2022-10-29 06:10:48

《汉唐地理书钞·凡例》解析

摘 要:凡例是书籍编撰体例的大纲。辑佚书的凡例对辑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汉唐地理书钞・凡例》涉及辑佚的目的与功用、地理书称名的沿革、考查文献流传存佚的依据、辑佚的主要资源、佚书编排的体例、叙录的写作格式等内容,是清代辑佚书凡例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王谟 《汉唐地理书钞》 凡例

《汉唐地理书钞》,王谟辑,清代著名的辑佚丛书。王谟(1731-1817年),字仁圃,江西金溪人,乾隆戊戌(1778年)进士,选建昌府教授。清代著名学者,辑佚学家。著有《三易通占》、《尚书杂说》、《韩诗拾遗》、《夏小正传笺》、《左传异辞》、《论语管窥》、《孟子古事案》、《尔雅后释》、《史记世家补》、《家语广注》、《汝麋玉屑》、《汝麋诗钞》、《汝麋文钞》等多种,辑有《汉魏遗书钞》、《汉唐地理书钞》。

清代是中国古代辑佚发展的繁荣时期,参与辑佚的学者众多,成果丰富,辑佚书凡例的发展也渐趋成熟。凡例又称例、例言、叙例等,是书籍编撰体例的大纲。辑佚书的凡例对辑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姚之《后汉书补逸》、范家相《三家诗拾遗》、余萧客《古经解钩沉》、严蔚《春秋内传古注辑存》、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任大椿《字林考逸》、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顾震福《小学钩沉续编》等著名的辑佚书都有凡例。《汉唐地理书钞・凡例》涉及辑佚的目的与功用、地理书称名的沿革、考查文献流传存佚的依据、辑佚的主要资源、佚书编排的体例、叙录的写作格式等内容,是清代辑佚书凡例的典范之作。

一、辑佚的目的与功用

《汉唐地理书钞・凡例》云:

尝窃论修志书法,省志亦详于一统志,府州县志亦详于省志,以疆域有广狭,事迹有多寡,记载自宜有详略。而以愚所见各府州县志,率多详近而略远,增新而损旧,远古事迹更多从略,即所采摭,又不引据原文标明书目,殊难征信。亦有立意刊落群书成一家言,以示笔力高简,书法谨严者。愚谓此作史则可,非所语于修志也。兹故专辑汉唐以来诸地理书五百种,以备采择。

王谟认为志书的编修,府、州、县志的内容要详于省志,省志的内容要详于一统志,低一级志书内容详尽,才能为高一级志书的编修提供丰富的资料。王谟指出所见到的志书存在着内容简陋、详近略远、增新损旧、资料出处不明、难以征信等不足。他辑汉唐地理书的目的是为当时志书的编修提供参考,可见他辑地理书目的明确,立足于实用。王谟所辑地理书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在《汉唐地理书钞・凡例》中指出:

初钞地理书目录,经友人万载辛君炳乔传至袁州。于是袁州副阃云坪樊公方有意修《襄阳府志》,独契是书,即差役至建昌学署,录取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南雍州记》数种……兹给谏武陵赵楼先生亦属予甥郑宪邦来钞武陵、沅陵诸传记,采入《常德府志》,并即捐惠诒书,敦勉付梓。

从这则凡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谟所辑的《襄阳耆旧记》、《南雍州记》以及武陵、沅陵诸传记已经在《襄阳府志》、《常德府志》的编修中发挥作用。

二、地理书称名的沿革

《汉唐地理书钞・凡例》云:

古今地理书称名不一。最初为《山海经》,后乃有东方朔《神异经》、桑钦《水经》、挚虞《畿服经》。次则《周官》司徒掌建九州之图,职方掌天下之图,后乃有秦地图,汉舆地图,而隋唐州郡图经因之而起焉。又次则《周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春秋传》有《周志》、《郑志》,自是班固《前汉书》立地理志,于后史书必立地理志。而其外作者,又有若阚《十三州志》、顾野王《舆地志》、常璩《华阳国志》、沈怀远《南越志》,此后世直省郡国志书之所由也。若记之为名,亦起于《史记》,然在战国时已有《燕记》、《赵记》,《前汉书》则有东方朔《十洲记》、《林邑记》、王褒《云阳记》。魏晋以后,作者弥众,凡州郡地理书皆称记,其称志者盖无几焉。其兼人物风俗言者,则称传,或称录,若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圈称《陈留风俗传》、赵岐《三辅决录》、虞豫《会稽典录》,大抵皆托于外史别行者也。外又有称疏者,若《汉宫阙疏》、竺法真《罗山疏》;称薄者,若《洛阳宫殿薄》、《河南郡境界薄》;称状者,若稽含《南方草木状》、徐衷《南方草物状》;称名者,若京相《春秋土地名》、张之元《吴兴山墟名》。虽各有取义,要当以志、记二者为通称。此亦古今地理书沿革大概也。

中国古代典籍同书异名现象较多,辑佚古书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造成佚文的大量漏辑。王谟在凡例中对地理书名称的沿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地理书有“经”、“图”、“图经”、“志”、“记”、“传”、“录”、“疏”、“簿”、“状”、“名”等不同名称,为大规模地查找和辑佚地理书提供了依据,而不是局限于“志”和“记”。《汉唐地理书钞・总目》有:《古岳渎经》、挚虞《畿服经》、《括地图》、《地镜图》、郎蔚之《隋州郡图经》、《冀州图经》、袁山松《郡国志》、阚《十三州志》、虞茂《隋区宇图志》、应劭《地理风俗记》、王隐《晋地道记》、裴矩《西域图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永昌郡传》、《周公城名录》、刘芳《徐地录》、《贞元十道录》、赵岐《三辅决录》、虞豫《会稽典录》、《汉宫殿疏》、袁彦伯《登罗山疏》、《洛阳宫殿簿》、《建康宫阙簿》、徐衷《南方草木状》、京相《春秋土地名》、《晋宫阙名》等称名不同的地理古佚书。

三、考查文献流传存佚的依据

《汉唐地理书钞・凡例》云:

《隋书・经籍志》凡地理书凡一百三十九部,据言陆任二氏所采二百四十四家外,尚有五十余家,当时虽有别本单行,率皆散佚。今悉按《隋志》开列书目,次第钞辑,多者百数十条,少者即一二条……约计所存,犹得七十家。

《唐书・艺文志》地理类六十三家,一百六部,据言失姓名三十一家,李播以下著录五十三家,今亦不能确凿分别……今亦按《唐志》开列书目,分别钞辑。

《太平御览》采用地理书目且近三百种,良由隋唐二《志》皆当时现存原书,《御览》则只从《修文御览》、《文思博要》、《艺文类聚》诸书所采,转相承袭,即仅得一二条亦备列书目卷首,大要皆陆任二家采撷之余也。今并加以开列,以存其目。

《文献通考》地理书目计一百九十种,类皆宋人撰著,隋唐前书仅十分之一而已……又有沈怀远《南越志》七卷、《南朝宫苑记》二卷,系六朝人书,当时犹存,今未见传本。至唐人撰著,惟《元和郡国志》现有刊本,外若《十道志》、《洽闻记》、《渚宫故事》、《岭表录异》诸种有散见他书者,悉以次钞辑,萃为一编。

王谟考查文献流传存佚的依据是《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文献通考・经籍考》。

《隋书》成书于唐贞观年间,魏征等撰。《经籍志》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著录图书6520部,小注中记载亡、残,反映了汉至隋典籍存亡的情况。王谟据之辑录佚书70家。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艺文志》以毋《古今书录》为蓝本,增补《旧唐书・经籍志》未收的唐开元之后的唐人著作,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藏书与唐人著作的情况。

《太平御览》1000卷,北宋李等在《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书的基础上编成,卷首《经史图书纲目》所列举的古书多数都已亡佚,是古书辑佚的宝藏。

《文献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撰。《经籍考》不是藏书目录,主要依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开列书目,辑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诸家论说,对了解中国古代典籍的基本情况很有帮助。

四、辑佚的主要资源

《汉唐地理书钞・凡例》云:

六朝时注书,如郦道元《水经注》及裴《史记注》、刘昭《郡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注》固多引地理书,至贾思勰《齐民要术》、稽含《南方草木状》、戴凯之《竹谱》、宗懔《荆楚岁时记》等书,亦间引诸州郡记,今亦各从《津逮秘书》、《汉魏丛书》本中钞出,与《类聚》、《御览》诸书参补。

《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书尤为赅博。

《太平广记》书目三百三十五种,地理书仅三十余种,多已见《御览》。惟《三河别记》、《南海异事》、《三吴》、《三峡》等记及诸州图经数种,未经别见,虽皆稗杂小说与地理书不类,姑仍采录。

乐史《太平寰宇记》……约计所采地理书,亦百数十种,如韦昭《三吴郡国志》、陶夔《闽中记》、吴均《入东记》、张之元《吴兴山墟名》最古,实系六朝前人书,为隋唐二《志》及《御览》所不载。今悉分别采补。

若元明《一统志》,体例稍变,间引唐宋前地理书,悉为裒辑。

陶氏《说郛》书目自卷六十至六十八,皆地理书,多由《类聚》、《御览》诸本随意采掇,多者不过二、三页或十数条,且多舛误。今悉分别去取,其有得自传钞旧本,如《豫章古今记》、陆广微《吴地记》等书,虽皆唐人述作,亦仍原本钞刻,以广流传。

王谟辑佚的主要资源是类书、古注、地理总志。类书主要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古注主要有《水经注》、《续汉志注》、《世说新语注》,地理总志主要有《太平寰宇记》、《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

唐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引书1400余种,《四库全书总目》卷135《子部・类书类一》论《艺文类聚》云:“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北宋李等编《太平御览》,引书2500余种,阮元《重刻太平御览序》指出“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北宋李等编《太平广记》,收录汉代至宋代的野史与小说资料,引书526种,保存有大量的散佚文献。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为汉桑钦《水经》作注,注文内容是《水经》的20倍,引书达437种。南朝梁刘昭采集众家东汉史为范晔《后汉书》、司马彪《续汉志》作注,但只有《续汉志注》流传下来,其中《郡国志注》保存有较多的古地理书佚文。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是古注的典范之作,引书400余种,为“四大古注”之一。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资料丰富,引书至200种,保存大量的唐以前地志佚文。元札马拉鼎主持编修的《大元一统志》755卷,岳铉重修后达1300卷,卷帙浩繁,内容详备,被视为一统志的范本。《大明一统志》,明李贤等撰,保存明代史料较多。

凡例中还提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晋稽含《南方草木状》、南朝宋戴凯之《竹谱》、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元陶宗仪《说郛》。

五、佚书及佚文编排的体例

《汉唐地理书钞・凡例》云:

是书编次,凡分四册,册分数卷,又区为十二门类,亦自有纲有目,有经有纬……大要先纲后目,先经后纬,庶亦有条不紊。

是书编次,门目既有先后,故同一《冀州记》也,卢植《记》主地理,故列前,荀绰《记》主人物,故列后;同一《冀州论》也,卢毓《论》主地理,故列前,何晏《论》主人物,故列后;且同一习凿齿《襄阳记》也,而以记地理者居前,记耆旧者据后;同一谯周《巴蜀志》也,而以志地理者居前,志异物者居后。体例则然,非有参差舛错。

《遗书》凡例,经史子集各有合钞、附钞。兹地理书搜罗更广,名目纷繁,体例更难画一。故有一书中合数种、一书后附数种者,亦各以类相从,取便钞辑,详见本书,兹不缕。

《汉唐地理书钞・重订本目录》体现了王谟对所辑佚书分册分类情况。

第一册:天文星野及五帝三王地理书目26种。

第二册:起秦汉讫隋唐历朝地理书目24种。

第三册:直隶山西古地理书目22种、山东古地理书目11种、河南古地理书目15种、两江古地理书目31种、浙闽古地理书目18种。

第四册:湖南北古地理书目27种、陕甘古地理书目17种、广东西古地理书目20种、四川云贵古地理书目16种、江西古地理书目22种。

王谟对同名佚书及一书中佚文的编排也有明确的说明:同名的佚书,按内容分先后,记地理者居前,记人物者居后;同一佚书的佚文,记地理者列前,记异物者列后。

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王谟采用了“合钞”、“附钞”的体例,这在《汉唐地理书钞》中多有反映。如:扬雄《十二州箴》附《汉官解诂》,京相《春秋土地名》附《释例土地名》,乐资《九州要记》附《九州记》、《九土文括略》、《十州志》,纪义《宣城记》附《宣城图经》,黄闵《武陵记》附武安贫《武陵记》,扬雄《蜀王本纪》附谯周《蜀本纪》、来敏本《蜀论》等。

六、叙录的写作格式

《汉唐地理书钞・凡例》云:

《遗书》经史子集凡有书目见隋唐志,例于篇首叙录本书来历,流传大概,并略具作书人出处事迹,下附案语注引某书几条。若地理门采书过多,实难一一求详。或无叙录,则但于本书后加案语,仍注明引书条数,以附体例。

凡已见《隋志》者,则于叙录本书下注云《唐志》同或《唐志》无,若卷数不同,则注云《唐志》几卷。亦有但见《唐志》者,则注云《隋志》无,若系隋唐人书,则直以《唐志》为主。

这两则凡例明确了佚书叙录的写作格式与内容。叙录要考查典籍流传情况,简介作者事迹,注明引书条数,比较《隋志》与《唐志》记载的不同。如果没有佚书叙录,书后要加案语。

郭璞《山海经图赞》、阚《十三州志》、张勃《吴地志》、顾野王《舆地志》、虞茂《隋区宇图志》、郎蔚之《隋州郡图经》、李泰《括地志》、梁载言《十道志》、贾耽《郡国县道记》等辑本前都有叙录,内容符合凡例的要求。

扬雄《十二州箴》、应劭《地理风俗记》、袁山松《郡国志》、乐资《九州要记》、黄恭《十四州记》、王隐《地道记》等辑本前没有叙录,辑本后都有案语说明相关情况。

综上所述,《汉唐地理书钞・凡例》在王谟的辑佚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对王谟的辑佚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清代辑佚考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XZS033

参考文献

[1]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清)永.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上一篇:浅谈欧阳修对诗作的考证与研究 下一篇:浅谈柏拉图的逻辑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