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文本体悟能力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29 06:00:13

提升学生文本体悟能力的有效策略

文本体悟,是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要环节,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以下一些策略,重点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体悟能力。

1.联系生活,促进体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语文课堂应向生活开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体悟文本的能力。

教学《船长》一文,挖掘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感悟船长人格的伟大,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学生读题后教师就设问:“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能当船长?”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学生说:“要会游泳的人。”教师笑眯眯地反问:“你会游泳,可以当船长了吗?”那学生笑了笑,摇摇头,其他学生也笑了。教师的提示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水性特别好,习惯水上生活;遇到紧急情况,要有应变能力;驾船技术特别高超,航海经验丰富……学生恍然大悟:时代的要求,当一名船长不容易,他要有各种本领。教师又问:“课文中的哈尔威又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学生通过阅读,心中很快有了哈尔威的光辉形象: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此刻,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特殊的环境,当一名好船长更不容易,他还要有崇高的品质……

借助生活这泓“源头活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深化课文,学生的灵感和智慧才会喷涌而出,学生才能体悟文本的要义。

2.合作互动,加深体验。和谐、愉快的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是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有效手段。课堂上,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才可能真正为学生服务。三年级的《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词语。为了增强直观性,突破难点,教者采用师生合作,同台表演的教学手段。教师戴上头饰,扮演小稻秧;让一群学生扮演杂草,团团围住小稻秧。顿时,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本来枯燥无味的词语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台下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小伙伴和老师合作得这样愉快,纷纷举手也想加入。此时的学生已把老师当作了大朋友,对这些词语他们学得乐,悟得深。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若能很投入地和谐互动,就能为学生的语言交流,情感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3.借助朗读。强化体验。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有些情感很难通过自身的经验去理解、体悟。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引、点拨,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使他们产生心灵的碰撞,提升文本体悟能力。

例如《嫦娥奔月》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后弈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一嗖一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好地抓住“登上…‘运足…‘拉满”这几个动词,但最后一句没读到位。教师笑眯眯地试问学生:“谁能再来读读‘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这句话?”学生在练读的基础上纷纷举手。有的强调“射下”,突出百姓的苦难解除了;有的强调“九个”,突出太阳的数量之多;有的强调“一口气”,突出后弈的力气之大……学生在一次次有目的、有体验的朗读中理解了内容,体悟了情感,并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读出了不同的味儿。

在这里,教师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唤起其情感体验,朗读成了沟通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心灵的桥梁。

4.运用媒体,引发体验。有些语文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媒体便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借助媒体动感的效果、直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等,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

《水》一文叙述了作者出生的小山村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艰苦生活。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学生很难真切体会到小山村那种严重缺水的苦涩,于是结合文本教者播放了一段多媒体视频,并配上深沉的音乐:村民到十公里以外去挑水、干枯开裂的田地、长长的等水队伍……学生目睹了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眼眶湿润了,情感一下子被渲染了,真切地体会到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上一篇:建构小鹰班级文化促进孩子自我成长 下一篇:“小”卡片里的“大”文章――用文学滋养学生...